【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跳水教学设计第1篇】 教材分析
《跳水》是统编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二篇课文。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思维的火花跨越时空,照亮昨天、今天和明天。”语文要素中也明确提出“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纵观整套教材,将“思维”要素以单元为主题展开训练,这是首次。很好地体现了语文的四大核心素养之一“思维的发展与提升”。 本课故事情节环环相扣,具有很强的逻辑关联。在环游世界的帆船上,水手拿猴子取乐,猴子逗孩子,孩子追猴子遇险,最后船长用枪逼孩子跳水,孩子得救。猴子的“放肆”与水手的几次“笑”让孩子心情不断变化,最后失去理智走入绝境。而船长沉着镇静分析形势,当机立断做出决定,让儿子死里逃生,给故事画上圆满的句号。 教学目标 ★
1.通过关联猴子的举动与孩子的心情变化,明白水手的几次“笑”在故事情节发展中推波助澜的作用。
2.能客观分析形势发展,尝试还原船长的思维过程,明白“枪逼跳水”办法的好处,感悟船长沉着冷静、机智果断的品质。 教学过程
一、故事回顾 情景再现
1.孩子们,看这三幅连环画,你能按照“水手拿猴子取乐→孩子追猴子遇险→船长逼跳水,孩子脱险”的顺序讲讲这个故事?(课件出示三幅对应连环画) 2.生简要讲述故事。
3.真是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让我们再次回到故事现场。(课件出示第一幅图)风平浪静的海上,一艘环游世界的帆船正往回航行,水手和孩子在甲板上说说笑笑,多么悠闲自在!怎么突然就画风一变,男孩走上横木处境危险呢? 设计意图
开课时借助线索回顾故事情节,一是帮助孩子还原故事情景,唤醒对故事的认知。二是回顾第一课时“复述故事”的要求,检测孩子是否能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将故事讲完整。连环画的形式,想象更直观,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关注“三笑” 助推情节
1.是什么让男孩一步步陷入绝境?默读1-4自然段,根据学习单(一)的提示找找答案。 2.预设:
生1:我认为是猴子让男孩陷入绝境,首先猴子摘了男孩的帽子,然后还用牙齿撕、咬,逗男孩生气,最后将帽子挂在横木上,男孩去追猴子所以走上横木,陷入绝境。
师:老师不明白,一只小小的猴子,在人面前为什么敢如此放肆,还有其他的想法吗?
生2:我认为水手也起到很大的作用。
第3自然段开头写道“水手笑得更欢”,水手的笑让男孩感觉是在嘲笑他,男孩觉得自己似乎连一只猴子都对付不了,水手们的笑大大伤害了男孩的自尊,所以男孩气得脸都红了,才会爬上横木追猴子,想夺回帽子。
师:文中还有哪里写到水手的笑,其余同学有补充吗?
生3:我在文中还找到另外2处描写水手的笑。我发现是水手的笑才
让猴子越来越放肆。
第一次在第一自然段,大家哈哈大笑起来。猴子读懂了人们的哈哈大笑,从“它显然知道大家拿它取乐,因而更加放肆起来”一句可以看出,猴子觉得自己模仿人的动作大家是喜欢的,所以后来才会越来越放肆。
第二次水手们的大笑助长了猴子嚣张的气焰,所以才会更加肆无忌惮,对帽子又撕又咬,故意逗男孩生气。
所以我认为男孩走入绝境最根本的原因是水手的三次“笑”。
3.是像同学说的那样吗?水手的三次“笑”有这样的作用吗?让我们再读读相关的句子,注意关联水手、猴子的表现。
(生回答略)
看似不经意的三次笑,对于故事情节的极速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哈哈大笑”到“大笑起来”“笑得更欢”,让猴子越来越得意忘形,肆无忌惮,才敢去摘男孩帽子——撕咬帽子——挂在横木上;同时水手的第二次、第三次笑,伤到了男孩的自尊心,所以誓要夺回帽子,才会一步步爬上危险的横木。 设计意图
关注故事情节忽略文章“写法”是目前学生们普遍的学习现状。因此,本环节借助问题支架,利用思维导图,关联猴子与水手的表现,分析三次“笑”这一细节对孩子走入绝境的推动作用。引导学生在关注文章写法的同时,达到训练孩子逻辑思维能力的目的。 三、还原思维 走进人物
1.当男孩走上横木命悬一线时,船长从船舱里出来,看见儿子,为什么用枪逼着儿子跳水呢?事情发生在一瞬间,我们试着放慢节奏,还原当时的情况。
2.请同学们默读5-6自然段,完成学习单二。
根据提示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1)船长可能设想了哪些会出现的情况? 预设:
生1:船长考虑了往回走的可能,但是横木太窄,不能转身。 生2:船长可能也考虑了原地不动,等着人来救,但是这样时间太久,孩子已经摇摇欲坠站不稳了。
生3:船长看见海面风平浪静,跳到海里危险不太大,而且二十多个水手可以下海去救,生还的可能比较大。
综合大家的意见,在那一瞬间,船长可能想了这些情况:(出示图式 )
(2)还有其他的办法救男孩吗?船长的办法好在哪里? 预设:
生1:可以在甲板上铺上软垫,男孩跳下时就不会有危险。 生2:可以用长云梯去接男孩下来。
孩子们很会想办法,那和船长的办法相比,哪个更好? 预设:
生1:船长的办法更好。因为时间紧急,再晚一会儿男孩就有可能摔下来。所以才会用枪逼着孩子马上跳!而且是用命令的方式。 生2:船长的办法更好。当时甲板上有二十多个经验丰富的水手,所以跳下去救起来的可能性比较大。船长的做法是最快,也最保险的做法。
也许船长也想到过孩子们说的办法,但是时间紧迫,唯有跳下海才能以最快的速度解救,多一秒钟孩子就多一分危险。带着你的理解一起读读描写船长的句子。
4.小结:由于事发突然,就在短短的一瞬间,或许船长根本就没有想完我们所说的那么多情况,那上面站着的可是他的儿子呀,多耽误一秒儿子就可能没命!但是船长却做出了最正确的决定,由此,可以看出船长是一个怎样的人?(生答)
虽然文章对船长着墨不多,但是他的形象却非常突出。这是一个有着丰富航海经验,遇事沉着泠静、处事机智的船长。他的沉着机智救了自己的孩子,瞬间迸发的思维火花异常美妙! 设计意图
本文在表达上的一大特色是结尾才出现关键人物——船长。且用极简的笔墨描写船长的语言动作。因此,要想深入了解船长这一人物形象,除了仅有的语言动作以外,尝试借助还原船长思维的方式,分析船长在极短的时间内,看清形势,分析各种情况的利弊,迅速作出正确决定,从而深化对船长形象的认识。 四、课内课外 延伸阅读
文中没有一个“险”字,却为我们呈现了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对关键人物船长的描写,结尾才出现,寥寥数语,却刻画出一个鲜活的人物形象。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读读《列夫·托尔斯泰短篇小说集》,继续感受大作家的魅力! 设计意图
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点,只有放到丰富的课外阅读中不断的实践,才能真正变成学生的能力。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跳水教学设计第2篇】 一、教材分析
《跳水》的作者是俄国著名作家托尔斯泰,作者按事物的发展顺
序展示给读者一个个生动的画面。文中人物各有特点,语言运用熟练,人物刻画形象逼真。因此,本篇除抓训练重点以外,还应让学生感悟作者写作方法。 二、指导思想
1.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的自我探究、自我发现。使学生自始至终能自己读书、自己感悟、自己发现、自己获得。
2.教师为主导。教师带领学生读得更深,体会得更细,悟到得更多,发现得更快,最后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所得通过读或写表现出来。 3.语文本体观。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在语文教学中二者不可偏废,使学生在感知、理解、积累的基础上,能熟练运用语文这个工具,同时在精神与情感上获得满足。 三、总体安排
第一课时,在感知的基础上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明确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第二课时,跳出课文内容,明确作者组织及运用语言材料的精妙之处,从而加深对语言的理解与体会。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一、教学重点
1.弄清课文主要内容,弄清事物之间的联系。 2.明确作者的写作目的,即文章的中心。 二、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2.明确学习目的。我们这节课主要解决两个问题:写了什么为什么写
3.看音像资料,了解文章主要内容。看完后提问:本文主要写了什么
4.自由读课文,弄清事物间的联系。把描写事物之间联系的句子画出来,认真读一读。学生自由读,教师了解学习情况。 5.交流汇报。
①这些事物之间发生了哪些联系指名回答,教师纠正补充。 ②画出了哪些语句指名回答,要求把画出的句子读出来。 6.画图加深理解。
①大家知道了这些事物间的联系,下面我们用一幅图把这些联系表示出来,看谁做得与众不同。
②大家画完了,谁认为自己画得好就到黑板上来画给同学们看。指名到黑板上画。其他同学相互交流,把自己画的讲给四人小组的其他人听。学生在黑板上画完后,讲给大家听,其他同学评价。 7.自由默读,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 8.汇报交流。自由发言,说出自己的想法,可以讨论。 9.小结。 第二课时 一、教学重点
1.明确作者的写作顺序,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2.体会作者用词、用句、用标点的独特之处。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跳水》一课,上节课我们弄清楚了两个问题。这节课呢我们还要弄清楚两个问题: ①怎样写的 ②写得怎样(板书)
(二)弄清作者是怎样写的。大家自由朗读课文,想一想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把事物之间的联系写清楚的 读后指名回答。(事情发展的顺序) 在这一课中,事情的发展顺序是怎样的
(起因:风平浪静,水手逗猴子。经过:猴子逗孩子,孩子追猴子,到了桅杆最高的横木上。结果:船长命令孩子跳水,水手把孩子救上船。)
(三)体会写得怎样。
1.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文,找出你认为用得好的词语、句子、自然段或标点符号。用铅笔画下来,并且想一想好在哪里 2.汇报交流,指导朗读。
谁把自己画的讲给大家。教师提示:每人只有一次机会,一次只能讲一个地方,所以要把你自己认为最好的地方说出来。
学生发言,教师适当引导学生进行朗读。适时出示课件中的句子,指导全班同学朗读。如果读不了,可以寻求帮助。你认为谁能帮你读好,就请谁。
①关于孩子的一段的读,要突出当时的紧张气氛及危急情况,主要从“情感”入手指导朗读。提示:现在就是你站在那个高高的桅杆的横木的一头,摇摇欲坠。
②关于船长的一段的读,除了提醒感叹号的语气外。你想像一下,是你最亲近的人站在那个横木上,而惟一能救他的人是你,你要对他说,你希望他快点往海里跳,以挽救他的生命。
③关于最后一自然段的读,要突出水手的心情。这个不愿看到的结局与水手有关,因此他们的心情更是希望孩子能活下来,所以应该这样读。
可在指导学生自由朗读后,指名让学生读。 (四)课外练习。
孩子得救了,那只调皮的猴子还在桅杆的顶端,它会有怎样的结局呢出示课件,课下请大家以《猴子的结局》为题给《跳水》写续集。 【评析】 1.教学思路清晰。
从教学设计来看,两课时的重点非常明确。第一课时,重内容的理解;第二课时,重语言形式的感知。能带领学生在语文教材中走一个来回。第一课时,改变了以往讲深讲透的做法。对文章的理解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理解是到位的。第二课时,重点转移,使学生能跳出教材的内容,使教材真正成为一个例子。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感知语言形式,为“写”做好铺垫。 2.学生主体性突出。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作用。第一课时中,让学生找联系、说联系、画联系;第二课时中让学生画语句、读语句、评文章。即紧扣教材的重点,又敢于让学生去读、去说、去评。反映出正确的学生观。教师在此过程中,加强了指导,如第二课时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想、去读。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得以充分发挥。
3.重视读、重感悟、重体验。
教师重视了读。第一课时中的感知读、理解读,第二课时中的体会读、感情读。整个教学过程读的分量很重。读的形式不多,但每一次都有明确的目的,都加深了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在读的基础上,教师不是进行讲解,而是引导学生去感悟。学生是主动的参与者,又是体验者。学生参与了整个学习过程,调动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加深了情感体验。应该说,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认知与情感是和谐统一的。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跳水教学设计第3篇】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词,写好“肆”等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理清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3.能结合课文内容感受水手的几次“笑”与故事情节发展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
1.感受水手的几次“笑”与故事情节发展的关系。
2.能结合课文内容推理出猴子与孩子当时的思维过程。 教学准备: PPT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质疑提问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17课。这是俄国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一篇短篇小说。齐读课题。 2.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出示自读要求: 2.检查自读情况
(1)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读好字词 出示第一组:
【设计意图:(平舌音)】 出示第二组:
【设计意图:(船的各部分名称)】
(3)结合弄清船的各部分的位置,和楼房的比较,感受桅杆的高。
3.学写“肆”字,理解“放肆”。 (1)读好句子:
它显然知道大家拿它取乐,因而更加放肆起来。
(2)学习“肆”,观察字形特点,说说写法,怎样写美观,指导关注横画多的字写时横画之间要等距,每横长短有变化。看笔顺,范写。
(3)理解“肆”的意思,结合字典解释理解意思。 生活中你见过放肆的现象吗?用上放肆说一说。 4.再读这句话。猴子为什么会更加放肆呢? 三、合作探究,初感思维 1. 自主学习,探究“放肆”。 2.合作交流,理清因果。 分享猴子放肆的词句,说说感受。
(1)猴子为什么敢更加放肆?说说猴子是怎么想的? 相机板书:拿猴取乐
(2)关注水手的三次笑,圈出相关词语:哈哈大笑、大笑起来、笑得更欢。想一想:水手们当时是怎么想的?
(3)引起的后果,说说孩子的表现,孩子为什么会越来越生气?他是怎么想的?
【设计意图:关注人物思维。】
(4)出示表格:选择恰当的关键词,填写表格。 吓呆了、大叫
逗、挂、龇牙咧嘴 气极了、放、张、取 笑得更欢 转身又往上爬 气得脸都红了、追 大笑起来 撕、咬、逗 哭笑不得、吓唬 哈哈大笑 放肆、摘、爬 笑得很开心 水手 猴子 孩子
观察表格内容,你有什么发现?体会在水手越来越放肆的笑声中,猴子越来越放肆,孩子越来越生气,最终使自己落入危险的境地。感受作者是通过水手的三次笑推动了故事的情节发展。 3.出示插图,体会危险。
看图想象,你有什么感受?让你想到了哪些词?文中没用“命悬一线、生死攸关”这些表示危险的词,作者是怎么把这种危险写出来的?
(1)关注文中水手和孩子的表现。
甲板上的水手全都吓呆了。有个人吓得大叫了一声。
他的手放开了绳子和桅杆,张开胳膊,摇摇晃晃地走上横木去取帽子。两条腿不由得发起抖来。
(2)关注表达,体会孩子身陷绝境。
重点感受作者使用关联词的方法,体会关联词的作用。读好这两句话。
相机板书:追猴遇险 只要……就…… 即使……也……
4.有什么好办法让孩子脱险呢?故事的结果如何? 相机板书:跳水获救
5.回顾全文:想一想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把下面的内容补充完整。
水手拿猴子取乐——( )——( )——( )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故事的起因和发展部分,故事的高潮和结果下节课继续学习。
四、课文续航,体会思维 课后继续研读课文,思考:
在危急时刻,船长是怎么想的?把他的思维过程写下来。 板书设计: 跳水 拿猴取乐 只要……就……
追猴遇险 即使……也…… 跳水获救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