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公共事件舆论中的强势负面性倾向探讨

2021-12-09 来源:筏尚旅游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公共事件舆论中的强势负面性倾向探讨

作者:张静

来源:《新闻世界》2013年第07期

【摘 要】本文以“安医大二附院恶性刺医事件”为个案,在分析这一公共事件的网友评论时,笔者发现舆论呈现负面性倾向。通过对个案的再现和细致解剖,结合网友的评论进行文本分析,探讨舆论呈现负面性倾向的原因,并提出改善的对策。 【关键词】刺医事件 大众舆论 负面性 刻板成见 一、问题的提出

当一件社会公共新闻事件曝光的时候,公众的态度是怎样的呢?笔者为了探讨这一问题,选取了“安医大二附院恶性刺医事件”这一公共事件来做个案分析,以期发现面对社会公共事件时舆论的倾向性。本文之所以选择“安医大二附院恶性刺医事件”这一公共事件做个案研究,是因为这一案件发生在2012年11月份,相对来讲比较新。另外这一事件非常具有代表性,医院如同“权”“富”“官”一样,被大众看做是享有“特权”的对象。而且这一事件具有相当大的社会影响力,新闻一经报道,即引起了社会的关注,人们希望进行医疗改革缓解医患纠纷。 笔者用搜狐网上的报道以及网友评论为样本。一方面是因为搜狐网是一个相对来说人气比较高的网站,事件更容易引发关注,与受众的互动比较好;另一方面是因为搜狐网也是一个负责任的网站,所以网友的评论样本比较可靠。截止到2013年6月4日13时,在该网页上共有196条评论(共888人参与)。在分析这些评论的时候,笔者发现了公众评论呈现明显的负面性倾向。这些负面评论对社会势必会引发一些不良反应。

根据尼尔森公司(ACNielsen)2010 年发布的一项报告显示,超过62%的中国网民更愿意分享负面评价,远远超过亚太和全球平均水平。这意味着,中国网民对负面评价有着特殊的偏好。

那么,到底为什么大众舆论在评价公共事件的时候会具有负面性倾向呢?我们又将如何让大众理智地看待新闻事件呢?这是本文的研究目的所在。 二、“安医大二附院恶性刺医事件”的网友评论分析

事件发生后,媒体的报道相对来说差别不大,报道内容大致如下:“11月13日上午,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发生恶性刺医事件,一护士长死亡,另有四人受伤。当日下午,安徽卫生厅对外通报了案件情况。当日上午11时许,一名男子持菜刀进入医院住院部北楼13楼区域,砍伤五名在场医护人员。医院方面证实,其中一名伤者已经死亡,其余四人中,两人为重伤。医院方面证实,死者为该院泌尿外科戴姓女护士长,因左颈动脉被砍断,在该院抢救无效死亡;四名伤者为三男一女,其中女性背部被砍中,伤势严重,另有一人手臂受伤,目前正在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手术抢救。据称,嫌疑人先前住院时未及时缴费,医院方面暂停了药物供应,引发嫌疑人不满。”

事情发生不久,各大网站纷纷转载此消息,随即在网络上引发了热议。笔者就这一新闻事件,对搜狐网上针对这一新闻事件的196条网友评论进行文本分析。整理分析以后,就这一问题,发现大众舆论有三种倾向:分别为支持患方,声讨医生的;持中立态度的以及同情医护人员的。其中,声讨医护人员的评论共有47条,持中立态度的评论共有86条(除了8条酱油贴以外,持中立态度的有9人希望政府能够采取措施协调医患关系),同情医护人员的评论共63条(其中包括有11条评论明确是从事医护工作的网友发表的)。在分析这些网友评论时发现,相当一部分网友并不是直接针对这一新闻事件而进行评论的,而是对网友的评论进行再评论,所以就出现了网友之间的互相攻击谩骂,甚至出现了相当多的粗俗字眼。

公众面对公共事件表现出了负面态度,不仅仅表现在这一个案中站在患方立场上声讨医护人员的网友评论,比如莎士比亚727422说“是怎样的仇恨让一个人拿起刀子,我觉得,只有亲身经历过那种痛苦才知道。有些医生真心的没有医德,想象不出那种冷冰冰的语气和面孔有多残忍。”而且也表现在那些所谓的中立立场上的一些网友评论,比如舍的不舍52941476表示“估计以后没医生了,大家一起死吧”表现出了对国民素质的悲观情绪,还有夏日飞扬51783064表示“每次出现这样的情况,政府总是站在病人角度,它们为医院补贴多少呀?在外面买任何东西不给钱别人答应?难道看病不应该付钱?为什么国家体制问题该医护人员来承担?”第三还表现在那些表面上同情医护人员的网友评论上,比如小白菜的表示“当患者向医生举起屠刀的时候说明这个世界已经疯狂了,要求严惩凶手,死刑以慰亡灵”;大智若愚141924表示“愤怒!还是愤怒!对行凶者处以极刑!”……这些所谓的站在同情医护人员的立场上而大骂行凶者,仿佛不处死不为快,这种态度也有失偏颇,因为责任在谁还需明确,网友不分青红皂白的喊杀恐怕也不是积极的态度。而且在同情医护人员的评论中明确是从事医护工作的就有11个,这样就有点自己为自己辩护的嫌疑了。

很明显大众舆论开始向负面性评论倾斜,那么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三、大众舆论呈现负面性倾向的原因

通过对这196条网民评论的分析,我们可以挖掘这个问题产生的原因。 1、媒体方面

笔者发现在网友的评论中,相对时间较后的评论保持中立态度的比率要高于时间较前的网友评论。也就是说一开始的网友获得的信息比较缺乏,比如自媒体的小道消息或者新闻报道中的空白,由于信息较少,所以网友只能靠自己的想象填补信息空白,更容易发表极端的评论。而后期随着信息的逐渐完善,真相逐渐浮出水面,网友的评论就开始理性化了。 2、政府方面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面对医患关系的紧张局面,政府的一些工作不见成效,比如对医院存在的一些看病难,看病贵,乱收费,服务态度差等不合理现象和弊端日益暴露的医疗制度,政府也没有能够及时作出改善政策,在调节医患关系方面也出现了脱节现象,这就让网民对政府出现了不信任的情绪。比如在本案中就有网友直呼“请政府拿出具体措施保障医护人员的安全。” 3、大众方面

基于社会中存在不公平的现象,不少公民形成了一种“敏感”心理,认为公共事件总是非黑即白,不是对所谓的“富二代”、“官二代”的仇视,就是对所谓的过错方喊打喊杀,似乎非此不能解心头之恨。这可能与公众日益增强的生活压力与挫折感有关。因此,公众在面对公共事件时,就很难保持一种客观的相对理性的态度。那么如何能够改善现状,转变大众的负面性态度?

四、大众舆论负面性倾向的警示

在这一公共事件中,网友的评论有56.12%(声讨医护人员的评论47条加上同情医护人员的63条共110条,占总评论条数的56.12%)是比较极端的评价,缺乏相对合理的立场,而持中立态度的网友中又有相当一部分的人表现出了对政府部门的不信任和失望情绪,这就说明能够客观评价公共事件的网友比率明显处于下风。这样偏负面性的舆论如果任其发展,对社会的和谐稳定势必有相当大的影响,这在以往的公共事件中不乏表现,比如“药家鑫”事件、“郭美美”事件、合肥少女毁容事件、温州动车事故等等。如果太过于认同犯罪行为,似乎有失理性,但是太过于谴责凶手,又会不会导致“舆论审判”的后果呢?笔者认为,当大众的评论能够呈现出“梭子型”结构时才是相对合理的,也就是说保持理性思考的人占绝大多数,当然这需要社会不同阶层的共同努力。笔者建议,今后的努力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媒体要尽力做到信息公开透明,全面呈现报道对象,减少公众的刻板印象。在发生类似的公共事件的时候,大众会比平时更加依赖媒体,他们期望了解事情的真相,希望了解相关部门为该事件做了什么。所以如果媒体恰当的全面的报道,就会安抚民心,减轻危害性公共事件对大众的影响。而对新闻事件采取压制政策,不将真相公之于众,那么势必会引发大众的猜疑和恐慌,使得事态进一步恶化。政府部门和媒体应该联动起来,相信大众的判断力。而且媒体的报道要做到客观公正,对报道对象要做到全面展现,不能只报道负面性信息,这会在公众心中累积成为“刻板成见”,从而不能做出理性的判断。

第二,政府应当真正担当起为公众服务的责任。除了在重大事件发生时能够确保信息的公开,更要在日常的工作中确保大众的利益,减少危害性事件的发生,树立政府的公信力。 第三,要不断提高大众的媒介素养。大众在遇到类似的公共事件时要保持理性的态度来分析,谨慎的发表意见,而不应当任由头脑发热,发表自以为是的评论。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当然,要实现政府、媒体和大众之间的相互信任,信息的公开透明和大众媒介素养的提高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这需要长时间的努力。 参考文献

①韩立新、牛素娟,《新闻传播中的负联想与负放射——新华网〈焦点网谈〉新闻报道个案研究》,《传播学研究:和谐与发展》,新华出版社,2006年

②谭元斌、董小红,《微博事件的负面性与舆论效应的相关性探析》,[J].《东南传播》,2012(10)

③陈莉霖、冯海燕,《新闻评论对负面强势态度的控制》[J].《湖北社会科学》,2006(8)

④周冬梅,《民间舆论交流的负面效应及对策思考》,《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2011

(作者: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传播学系2012级研究生) 责编:姚少宝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