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高校转型环境下地方院校金融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教学创新研究

2024-02-22 来源:筏尚旅游网


高校转型环境下地方院校金融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教学创新研究

【摘要】当前,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行业企业、高校和研究机构对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形成了广泛共识,加快高等教育结构调整已势在必行。转型后的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金融人才的培养与当前金融机构用人需求之间的不和谐日益突出,为此,本文从高校转型下本科院校金融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现存的问题入手分析,力图从改革高校金融教学角度寻找解决的办法。

【关键词】高校转型;地方本科院校;金融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

地方本科高校转型为应用技术型大学,与研究型大学在教学方式与人才培养上具有本质上的区别,其发展既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迫切要求,是解决新增劳动力就业结构性矛盾的紧迫要求,也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部署,加快教育综合改革、建设现代教育体系的重大举措。

一、转型后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界定

地方本科院校转型,目的是培养本科层次的职业技术人才,使毕业生既接受系统的理论训练,又有一定的技能。有了本科层次的应用技术人才,就连接了已有的中职、专科层次的高职和侧重应用性的专业硕士,构建起各个层次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为技术技能型人才打通上升通道,使职业教育的“断头路”格局得以打破。地方本科院校绝大多数是由原来的高职高专院校升格为本科院校的地方高校,其主要是为地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培养基层人员,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人才,而不是去研究所从事科学研究的研究型人才。因此,地方转型教育的目标要求体现时代精神并满足社会发展过程中对于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培养具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要求专业紧密结合地方特色,注重学生实践能力。

二、转型后本科院校金融应用型人才培养现存的突出问题

(一)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契合度不高

经济发展,金融企业对金融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但需要的是动手应用能力强、懂得市场运作,掌握金融技能的高素质金融人才。然而有的地方本科院校由于大部门是专科院校升格的本科,历史短,缺乏本科办学经验,有的地方本科院校是在原有专科的基础上做一些调整,仍然以技能型人才为主;有的则直接按照研究型本科院校照抄照搬,因而存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的问题,培养出来的学生或者只有宏观理论和专业知识,没有创新意识等综合能力,或者缺乏基础理论,而操作性极强的技工型人才,无法适应现代金融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培养出来的人才与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契合度极低。

(二)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

很多高校根据现今金融业的需求对金融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了相应的改革,但是系统性仍然不强。课程设置单一,重理论,轻实践,甚至存在课程先后衔接顺序不当的问题。很多高校实验课程形同虚设,不是被理论学时挤占,就是走走形式在实验室简单操作,很难达到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目的。

(三)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相对落后

教学质量得到保证的前提是教师能够运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和手段。我国高校金融专业教学大都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灌输式填鸭式教学,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式、模拟教学等教学方法在课堂上应用不多。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地位,被动接受,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忽略了学生个性化、创新精神的培养。重理论、轻实践,重视对书本知识的记忆,而实验教学和社会实践活动的参与没有真正落到实处,难见成效。

(四)考核评价制度有待提高

传统的考核制度缺乏科学性,只重视期末一张试卷的分数,形成“一卷定成绩”的局面,难以反映学生平时的学习状况及教师的教学效果,使得学生平时轻视学习,期末临时抱佛脚,集中复习几天即可达到及格甚至更好的成绩。这种制度导致学生平时听课流于形式,应付了事,难以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五)缺乏道德教育与职业教育培养

金融行业是一个经常与金钱打交道的高风险行业。与其他行业相比,更需要从业人员具有较强的职业道德素养。近些年来金融机构中频发各种欺诈、骗贷等大案要案,可见职业道德问题是当前我国金融业风险防范的一个重点。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未来的金融业对金融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需要从业人员具有更高的职业道德素养来保证。然而,当前本科院校,教师受学时等各种条件的限制,授课过程中更强调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理解与运用,缺乏对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和教育,使学生缺乏金融服务意识。

(六)教师队伍建设急需完善

教学的主体是教师,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是培养合格金融人才的关键保证。近年来,我国金融学科师资队伍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就整体而言,教师普遍实践业务能力不足,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当务之急。大多数教师是从硕士或博士毕业后直接走上教学岗位,“出校门进校门”理论功底强,实践经验匮乏。绝大多数教师没有金融行业从业经验,难以根据金融相关企业对于工作岗位能力的要求合理设定实践教学计划,很难科学合理的安排实践教学内容,也不能很好地在实践教学环节给学生及时准确的指导,这样的教师群体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是不相适应的。

三、对策建议

(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立足地方,调整人才培养目标

金融人才的培养目标应该是适应金融市场人才需要和经济金融国际化的要求。不同层次类型高校应从本校实际情况出发,合理确定人才培养目标,走特色发展之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则应强化“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意识,主动面向社会,服务于地方金融发展需要,把“立足地方、服务地方、献力地方”作为学校办学的根本使命,创新金融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培养地方经济社会一线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

(二)深入改革课程体系设置,适应市场需求

应用型本科院校应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建立适合社会需求的课程体系。在人才培养中坚持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体系的有机结合统一,改变过去重理论轻实践或片面强调动手能力忽视理论基础的教育理念。对理论课与实践课的安排本着理论够用多动手多操作的标准,在授课过程中灵活掌握调整课时,改变实验实训体系单一的缺点,增加学生参与实践实训课的时间。(三)重视教学过程管理,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

改革传统考试制度,实行多元化评价,将管理的重心前移至整个教学过程中。传统考试制度对学生日常听课没有约束力,而教学过程管理则将管理贯穿整个教学考核的全过程,这样可以将学生的学习精力由期末移至一学期的全部教学中,而非期末短短几天。教师可通过课堂案例讨论,课后金融热点追踪,撰写专业小论文、专业考证等形式考核学生,将其计入期末总成绩中,并且合理有效地安排平时考试与期末考试的分值关系,降低期末成绩比例。在授课过程中一方面能够及时反馈学生的听课效果;另一方面能够促进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提高自身教学水平。

(四)加强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服务意识培养

对于新时期的大学生,个性化强,学校要及时进行引导,委婉巧妙的灌输正确的道德标准和职业理念。设置专门的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课,强化学生的基本道德修养,在日常学习和实践过程中更多地进行金融从业人员的职业操守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个人品质、道德修养和心理素质。

(五)重视金融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基于一线教师普遍缺乏实践经验,建议学校给予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更多的培训机会,多与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部门联系,到一线实际工作部门培训、学习;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聘请一些企业专家来校讲学。但由于企业家们业务忙,难以保证时间和质量给学生讲座,因而,应将重心放在现有教师的业务能力提高上,增强一线教师的实践能力,方能更好的培养出岗位适应性强,上手快,与企业契合度高的应用型人才来。建立适当的激励机制,鼓励教师“走出去”,努力构

建“双师型”教师队伍。

参考文献:

[1] 刘香; 王玉忠; 吴治成新建地方本科院校金融应用型人才培养与金融教学改革[J].世纪桥,2014,(4).

[2]马赞军.金融学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高教论坛,2008,(6).

[3]任嘉嵩,焦方义.地方高校金融人培养的区域定位与对策浅析[J].中国高等教育,2012,(9).

[4]王晓军.论现代金融人才培养与高校金融教学改革[J].当代经济,2008,(7).

注:

基金项目:2012年度辽宁省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金融学专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融合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