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猫》片断赏析

来源:筏尚旅游网

  [情景说明]

  教学内容: 

  《  猫》一文是著名作家老舍的经典之作。作者通过观察猫的神态、动作,倾听猫的叫声,以及对猫的一片喜爱之情为主线,把猫的古怪性格及小猫的可爱形象描写得栩栩如生。文章结构严谨,条理清晰,以风趣亲切,通俗晓畅的语言,表现了猫的性情,字里行间流露出作家对猫的喜爱之情。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生动具体地叙述了小猫的淘气可爱和大猫的古怪性格,激发学生仔细观察事物的兴趣。

  2.体会作者对猫的感情,从而爱护小动物

  3.能正确、流利、有表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第二段 。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如何生动具体地叙述小猫的淘气和大猫的古怪性格,激发学生仔细观察事物的兴趣。

  教学难点:

  体会猫的性格有些古怪,满月小猫的淘气可爱,感受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对猫的喜爱之情。

  [教学过程]

  在我们的语文课本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文章,如何让学生悟得其中“道”?不妨通过有效的口语交际活动,在一堂课的结语处顺水推舟,巧作安排。我曾看过一个老师在执教老舍先生的《猫》时,在课的结尾处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

  师:老舍先生笔下的猫,充满了灵性,真是惹人喜爱。有个同学也想在家里养只猫,可是他妈妈不同意,说猫叫起来太难听,又会把家里踩得到处都是脏脚印-----大家能部能帮他一起来说服妈妈?为了使你的说服更有说服力,建议你用上课文中的语言。

  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的神情激动极了,一只只小手举得高高的:

  生:妈妈,你应该换个角度来看,猫在我的作业本上踩得不是脏脚印,而是漂亮的“小梅花”!

  生:妈妈,你仔细地听听,猫在叫的时候,可是长短不同,粗细各异,真是变化多端,好好欣赏,像音乐一样。

  生:妈妈,猫捉起老鼠来可尽职了,它闭息凝神,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

  生:我的好妈妈,猫比我还要温柔可亲,它会向你撒娇,用身子蹭你的腿,把脖子伸出来,要求给抓痒,你说可爱不可爱?

  生:妈妈,满月的小猫更可爱,一根鸡毛,一个线团,它们都会耍个没完没了,它们的头撞在门上,桌腿上,彼此的头上,就算撞疼了也不哭,多勇敢哪!

  师:孩子们,怎么同样的话,在你们的嘴里说出来,怎么就那么美呢?

  生:因为我们都非常喜爱猫,说出来的话当然就不一样了!(原执教者:章婷)

  [教学反思]

  《猫》一文是著名作家老舍的经典之作。作者通过观察猫的神态、动作,倾听猫的叫声,以及对猫的一片喜爱之情为主线,把猫的古怪性格及小猫的可爱形象描写得栩栩如生。让学生读懂领悟名家名作有一定的难度,教师泛泛的讲述、分析对学生来说,只不过是浮于浅表的被动接受。仍无法体会、领悟文章的经典之作,独到之处。

  记得有位特级教师说过:“教学理念决定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决定课堂呈现。”我觉得这话很有道理,在课堂上建构一个情境,带领学生进入情境中,他们才会愉悦地感受,美妙地联想,从而获得知识,获得审美体验,才会出现“小眼发光,小脸通红,小手直举,小口常开”这样的教师梦寐以求的理想课堂状态。

  兴趣是激活学生课内阅读的“导火索”,是使学生乐此不疲、主体飞扬的绝佳“兴奋剂”。学生的兴趣大多来自一定的情境。因此我们应该抓住一切机会,利用一切条件,创造一切可能,来营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乐学、善学。像前面所举的章婷老师就是为孩子模拟了一个情境,让学生融入文本去阅读、去感受、去寻找,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一旦进入这样的情境中,教师又何愁课堂不精彩呢?

  [点评]  

  一堂好课的结尾不止是画上了一个句号,而是寻求一种延伸和开放。在结尾之处,通过创设情境进行了有效的口语交际活动,使得文章的主题得到升华,使学生的思维向更深处发展,以达到言已尽,意无穷的效果,这不仅仅是口语交际,更是阅读教学应追求的理想境界。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