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西洲曲·忆梅下西洲赏析

2022-12-08 来源:筏尚旅游网

《西洲曲·忆梅下西洲》吴迈远赏析:《西洲曲》,五言三十二句,是南朝乐府民歌中少见的长篇。全文感情十分细腻,“充满了曼丽宛曲的情调,清辞俊语,连翩不绝,令人情灵摇荡。”可谓这一时期民歌中最成熟最精致的代表作之一。 第一段从开头到“门中雷宰钿”,写个女子在春天梅花盛开的季节忆情人。 前两句写她见到梅花盛开,就回忆起以前与情人在梅花盛开之时会晤的情景,于是想到西洲折枝梅花,寄往情人所去的江北。好在西洲不远,从桥头坐船到那里,只要划几桨就到了。“日暮” 句点出了时为傍晚,“树下” 句点明这个女子的家,就住在棵乌桕树下。 在诗中,作者还对这个多情的女子作了刻画:她穿着查子红的单衫,两鬓黑得像小乌鸦颜色样。 这时,她正露出饰有翠钿的头从门里向门外窥望,看情人来了没有。 第二段从“开门郎不至”至”莲心彻底红”,写女子盼望情人,盼望到了秋天。第一句“开门”,说明这个女子盼望之心甚切,但情人却没有到来。于是她出门到南塘采摘红莲。在这里,作者巧妙地运用汉语谐音与语意双关的表现手法,以"莲"谐"怜”,写出女子对情人的爱心。她采莲时“低头弄莲子”,"莲子” 就是怜子,怜子就是爱你。她边手弄着莲子,边心里想着对情人的爱。”莲子青如水” 这也是比喻,说她之所以爱上他,是因为他的品德像水样纯洁。 接着两句又以女子的口吻,表示永远记着对情人的爱,这种爱心就像莲花样红到底。 第三段从“忆郎郎不至”到“海水摇空绿”,写女子盼望情人,到了秋天快要过去的时候。她抬头望天上的飞鸿,尽管飞鸿飞满西洲,却没有给她带来情人的音信;于是她登上高高的青楼,整天倚着栏杆盼望,却仍然盼望不到。这都表现了她思念之切和坚定不移。接着四句写她明洁如玉的手垂在十二曲的栏杆上,卷起帘幕看着秋天的高空,那碧绿的高空倒映在如海的江面上,由于江水的流涌,也不停地动荡起来。这里作者用景物描写,暗示女子内心活动的激烈。 第四段最后四句,由上文的“海水摇空绿”引出“海水”四句,说海水悠悠,她和情人的梦魂也悠悠难断,两人都样为不能会晤而忧愁, 南风如果理解我们的相思意,该把我们的梦魂吹到最初欢会的西洲去吧。 全诗通过对季节变换的描写,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男子的深切思念。诗以梅开篇,以莲和飞鸿暗示时间的推移,巧妙地安排了女子自春及秋的思念情人的情节。以“下西洲”起,以“到西洲”终,全诗并然有序,又首尾相应。其中写折梅、 开门、采莲、 望鸿、上楼等情节,无不写思念情人,既显示出这个女子的情爱之深,也突出地表现了本诗的主题。    

《西洲曲·忆梅下西洲》赏析:《西洲曲》,五言三十二句,是南朝乐府民歌中少见的长篇全文感情十分细腻,“充满了曼丽宛曲的情调,清辞俊语,连翩不绝,令人情灵摇荡”可谓这一时期民歌中最成熟最精致的代表作之一 第一段从开头到“门中雷宰钿”,写个女子在春天梅花盛开的季节忆情人 前两句写她见到梅花盛开,就回忆起以前与情人在梅花盛开之时会晤的情景,于是想到西洲折枝梅花,寄往情人所去的江北好在西洲不远,从桥头坐船到那里,只要划几桨就到了“日暮” 句点出了时为傍晚,“树下” 句点明这个女子的家,就住在棵乌桕树下 在诗中,作者还对这个多情的女子作了刻画:她穿着查子红的单衫,两鬓黑得像小乌鸦颜色样 这时,她正露出饰有翠钿的头从门里向门外窥望,看情人来了没有作者:吴迈远。年代:南北朝。

我们为您从以下几个方面提供西洲曲·忆梅下西洲的详细介绍:

一、《西洲曲·忆梅下西洲》的全文 点此查看《西洲曲·忆梅下西洲》的详细内容

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

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

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

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

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

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

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

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

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

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

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

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

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二、《西洲曲·忆梅下西洲》吴迈远其他诗词

《长相思》《游庐山观道士石室》《长别离》《子夜四时歌·春风动春心》《子夜歌·高山种芙蓉》

三、注解

下:往。

西洲:当是在女子住处附近。

江北:当指男子所在的地方。

鸦雏色:像小乌鸦一样的颜色。形容女子的头发乌黑发亮。

两桨桥头渡:从桥头划船过去,划两桨就到了。

伯劳:鸟名,仲夏始鸣,喜欢单栖。这里一方面用来表示季节,一方面暗喻女子孤单的处境。

乌臼:现在写作“乌桕”。

翠钿:用翠玉做成或镶嵌的首饰。

莲子:和“怜子”谐音双关。

清如水:隐喻爱情的纯洁。

莲心:和“怜心”谐音,即爱情之心。

望飞鸿:这里暗含有望书信的意思。因为古代有鸿雁传书的传说。

青楼:油漆成青色的楼。唐朝以前的诗中一般用来指女子的住处。

尽日:整天。

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意思是说,卷帘眺望,只看见高高的天空和不断荡漾着的碧波的江水。海水,这里指浩荡的江水。

海水梦悠悠:梦境像海水一样悠长。

四、赏析

《西洲曲》,五言三十二句,是南朝乐府民歌中少见的长篇。全文感情十分细腻,“充满了曼丽宛曲的情调,清辞俊语,连翩不绝,令人情灵摇荡。”可谓这一时期民歌中最成熟最精致的代表作之一。 第一段从开头到“门中雷宰钿”,写个女子在春天梅花盛开的季节忆情人。 前两句写她见到梅花盛开,就回忆起以前与情人在梅花盛开之时会晤的情景,于是想到西洲折枝梅花,寄往情人所去的江北。好在西洲不远,从桥头坐船到那里,只要划几桨就到了。“日暮” 句点出了时为傍晚,“树下” 句点明这个女子的家,就住在棵乌桕树下。 在诗中,作者还对这个多情的女子作了刻画:她穿着查子红的单衫,两鬓黑得像小乌鸦颜色样。 这时,她正露出饰有翠钿的头从门里向门外窥望,看情人来了没有。 第二段从“开门郎不至”至”莲心彻底红”,写女子盼望情人,盼望到了秋天。第一句“开门”,说明这个女子盼望之心甚切,但情人却没有到来。于是她出门到南塘采摘红莲。在这里,作者巧妙地运用汉语谐音与语意双关的表现手法,以"莲"谐"怜”,写出女子对情人的爱心。她采莲时“低头弄莲子”,"莲子” 就是怜子,怜子就是爱你。她边手弄着莲子,边心里想着对情人的爱。”莲子青如水” 这也是比喻,说她之所以爱上他,是因为他的品德像水样纯洁。 接着两句又以女子的口吻,表示永远记着对情人的爱,这种爱心就像莲花样红到底。 第三段从“忆郎郎不至”到“海水摇空绿”,写女子盼望情人,到了秋天快要过去的时候。她抬头望天上的飞鸿,尽管飞鸿飞满西洲,却没有给她带来情人的音信;于是她登上高高的青楼,整天倚着栏杆盼望,却仍然盼望不到。这都表现了她思念之切和坚定不移。接着四句写她明洁如玉的手垂在十二曲的栏杆上,卷起帘幕看着秋天的高空,那碧绿的高空倒映在如海的江面上,由于江水的流涌,也不停地动荡起来。这里作者用景物描写,暗示女子内心活动的激烈。 第四段最后四句,由上文的“海水摇空绿”引出“海水”四句,说海水悠悠,她和情人的梦魂也悠悠难断,两人都样为不能会晤而忧愁, 南风如果理解我们的相思意,该把我们的梦魂吹到最初欢会的西洲去吧。 全诗通过对季节变换的描写,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男子的深切思念。诗以梅开篇,以莲和飞鸿暗示时间的推移,巧妙地安排了女子自春及秋的思念情人的情节。以“下西洲”起,以“到西洲”终,全诗并然有序,又首尾相应。其中写折梅、 开门、采莲、 望鸿、上楼等情节,无不写思念情人,既显示出这个女子的情爱之深,也突出地表现了本诗的主题。    

五、背景

《西洲曲》是南朝乐府民歌中的名篇,也是乐府民歌的代表之作。写作时间和背景没有定论,一说是产生于梁代的民歌,收入当时乐府诗集,另一说是江淹所作,为徐陵《玉台新咏》所记载。还有一说在明清人编写的古诗选本里,又或作“晋辞”,或以为是梁武帝萧衍所作。

六、译文

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

思念梅花很想去西洲,去折下梅花寄去长江北岸。

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

(她那)单薄的衣衫像杏子那样红,头发如小乌鸦那样黑。

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

西洲到底在哪里?摇着小船的两支桨就可到西洲桥头的渡口。

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

天色晚了伯劳鸟飞走了,晚风吹拂着乌桕树。

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

树下就是她的家,门里露出她翠绿的钗钿。

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

她打开家门没有看到心上人,便出门去采红莲。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秋天的南塘里她摘着莲子,莲花长得高过了人头。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低下头拨弄着水中的莲子,爱你的感情就如流水一般缠绵悱恻,纯净悠长。

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

把莲子藏在袖子里,那莲心红得通透底里。

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

思念郎君郎君却还没来,她抬头望向天上的鸿雁。

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

西洲的天上飞满了雁儿,她走上高高的楼台遥望郎君。

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

楼台虽高却看望不到郎君,她整天倚在栏杆上。

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

栏杆曲曲折折弯向远处,她垂下的双手明润如玉。

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

卷起的帘子外天是那样高,如海水般荡漾着一片空空泛泛的深绿。

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

如海水像梦一般悠悠然然,伊人你忧愁我也忧愁啊。

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南风若知道我的情意,请把我的梦吹到西洲(与她相聚)。

相同朝代的诗歌

《拟行路难》《拟行路难》《拟行路难》《舞鹤赋》《王昭君》《发后渚》《代东武吟》《拟行路难》《拟行路难》《代堂上歌行》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西洲曲·忆梅下西洲的详细信息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