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遗嘱与遗赠哪个优先

2024-07-22 来源:筏尚旅游网

遗赠抚养协议和遗嘱是两种不同的遗嘱形式。当被继承人在生前与他人订立了遗赠抚养协议,并且也立有遗嘱的话,那么在继承开始后,如果遗赠抚养协议和遗嘱没有相互抵触,那么遗产将会按照遗赠抚养协议和遗嘱分别处理。如果存在相互抵触的情况,那么将会按照遗赠抚养协议处理,而与遗赠抚养协议抵触的遗嘱则可能会被全部或部分无效化。根据2021年实施的《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二十三条的规定,继承开始后,按照法定继承办理;有遗嘱

法律分析

如果被继承人在生前与他人订立了遗赠抚养协议,并且也立有遗嘱的话,那么在继承开始后,如果遗赠抚养协议和遗嘱没有相互抵触,那么遗产将会按照遗赠抚养协议和遗嘱分别处理。如果存在相互抵触的情况,那么将会按照遗赠抚养协议处理,而与遗赠抚养协议抵触的遗嘱则可能会被全部或部分无效化。遗赠扶养协议其法律效力高于法定继承和遗嘱继承。

2021年实施的《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二十三条规定,继承开始后,按照法定继承办理;有遗嘱的,按照遗嘱继承或者遗赠办理;有遗赠扶养协议的,按照协议办理。

二、遗赠与遗嘱之间有什么区别

遗赠与遗嘱继承,都是被继承人以遗嘱处分个人财产的方式,都须具备遗嘱的有效条件才能有效。这是二者的基本相同点。但依照我国《民法典》的规定,遗赠与遗嘱继承有以下主要区别:

第一,受遗赠人与遗嘱继承人的主体范围不同。受遗赠人可以是法定继承人以外的任何自然人,也可以是国家或者集体,但不能是法定继承人范围之内的人;遗嘱继承人只能是法定继承人范围之内的人,而不能是法定继承人以外的人,也不能是国家或者集体。

第二,受遗赠权与遗嘱继承权的行使方式不同。受遗赠人接受遗赠时,须于法定期间内作出接受的明示的意思表示。受遗赠人应当在知道受遗赠后两个月内,作出接受或者放弃遗赠的表示。到期没有表示的,视为放弃遗赠。遗嘱继承人接受继承的,无须作出明示的意思表示。自继承开始后遗产分割前,遗嘱继承人未表示放弃继承的,视为接受继承。

第三,受遗赠人于遗嘱继承人取得遗产的方式不同。受遗赠人不能直接参与遗产的分配,而是从遗嘱执行人处取得受遗赠的财产;而遗嘱继承人可直接参与遗产分配而取得遗产。

三、遗嘱有效应当具备什么条件

遗嘱具备下列条件才有效:

(一)遗嘱人必须要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二)遗嘱人所立的遗嘱必须是其真实意思表示;

(三)遗嘱人对遗嘱所处分的财产必须是有处分权的;

(四)遗嘱的内容和形式必须合法。

根据《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四十三条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所立的遗嘱无效。

遗嘱必须表示遗嘱人的真实意思,受欺诈、胁迫所立的遗嘱无效。

伪造的遗嘱无效。

遗嘱被篡改的,篡改的内容无效。

拓展延伸

遗嘱继承和法定继承是两种不同的继承方式,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发生冲突。遗嘱继承是指遗嘱中规定的继承方式,而法定继承则是指在没有遗嘱的情况下,根据法律规定确定的继承方式。

遗嘱继承和法定继承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遗嘱继承优先于法定继承:如果遗嘱中规定的继承方式与法定继承方式不同,且遗嘱中的规定更为具体明确,那么遗嘱继承就会优先于法定继承。

2. 法定继承优先于遗嘱继承:如果遗嘱中没有规定继承方式,而法定继承规定了继承方式,那么法定继承就会优先于遗嘱继承。

3. 遗嘱继承和法定继承可以并用:如果遗嘱中规定了继承方式,而法定继承也适用于某些情况,那么遗嘱继承和法定继承可以并用。

遗嘱继承和法定继承的关系比较复杂,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和处理。同时,遗嘱继承和法定继承也有其法律依据,因此在处理相关事宜时需要遵守相关法律规定。

结语

遗赠与遗嘱继承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主体范围、行使方式和继承方式上。遗嘱继承人必须是法定继承人范围之内的人,而受遗赠人可以是法定继承人以外的任何自然人或者国家或集体。遗嘱继承人接受遗产时需要作出明示的意思表示,而受遗赠人无需作出表示。遗嘱继承人可以直接参与遗产分配,而受遗赠人则不能直接参与遗产分配,而是从遗嘱执行人处取得受遗赠的财产。遗嘱必须表示遗嘱人的真实意思,且内容合法,形式符合规定。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三章 遗嘱继承和遗赠 第一千一百三十八条 遗嘱人在危急情况下,可以立口头遗嘱。口头遗嘱应当有两个以上见证人在场见证。危急情况消除后,遗嘱人能够以书面或者录音录像形式立遗嘱的,所立的口头遗嘱无效。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三章 遗嘱继承和遗赠 第一千一百四十三条 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所立的遗嘱无效。

遗嘱必须表示遗嘱人的真实意思,受欺诈、胁迫所立的遗嘱无效。

伪造的遗嘱无效。

遗嘱被篡改的,篡改的内容无效。

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第四章 继承 第三十三条 遗嘱效力,适用遗嘱人立遗嘱时或者死亡时经常居所地法律或者国籍国法律。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