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茱萸
吴茱萸为常用中药。始载《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
别名:吴芋。
来源:为芸香科植物灌木或小乔木吴茱萸,及其变种的未成熟干燥果实。
产地:主产贵州省铜仁,镇远,四川省铜梁,彭水,陕西省安康,汉中及广西,云南等省。湖北、浙江亦产。
性状鉴别:本品为蒴果,果实略带五棱,扁球形。直径2~3毫米,也有达5毫米者,表面绿色或黑绿色。顶端五瓣裂(呈五角状),基部有花萼及短小果柄,在扩大镜下观察,果实表面粗糙,皱缩,很不规则,有圆形而稍下凹的油腺。子房五室,每室内含种子1~2枚,淡黄色,富油性。果实质坚脆,具浓烈而特殊的剌鼻香气,味微苦而辛辣。用水浸泡有粘液渗出。
吴茱萸
主要成分:含挥发油,主要为吴茱萸内脂、吴茱萸烯等。又含生物硷,主要为吴茱萸硷、吴萸次硷等。
功效与作用:温中散寒、下气止痛。临床观察有健胃、镇痛、止干呕和止嗳酸等功效。实验方面对本品的药理研究还很不充分,初步发现吴茱萸有利尿作用,服后尿量增加30%。吴茱萸汤对大肠杆菌有强力的抑制作用(但煎煮过浓则失效),并对猪蛔虫有显著杀虫效力。又动物实验还发现本品有收缩子宫的作用;吴茱萸汤对麻醉犬有升压作用。
炮制:苦草永制。
性味:辛、苦、大热、有小毒。
归经:入肝、脾、肾经。
功能:疏肝下气,温中散寒,燥湿助阳。
主治:治劂阴头痛,胸腹胀满,呕吐吞酸,阳虚泄泻,吐泻转筋,寒疝脚气,外治口舌生疮。
临床应用:为治疗虚寒胃痛、腹痛、胁痛、疝痛的常用药。
1、用于治疗虚寒胃痛。嗳酸、干呕吐涎、手足冷而苔白脉迟(如慢性胃炎、或溃疡痛),常配干姜祛寒,党参益胃阳,方如吴茱萸汤。如虚寒更甚,干呕不止者,须用吴萸(炮炒)和炮姜等分研末冲服或水煎温服。
2、用于治疗胁痛以及肝胃不和。如偏于热,有右胁疼痛、呕吐吞酸、口苦舌红、脉弦数,甚或食后即痛(以上情况常见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病合并溃疡周围炎、胃炎等),可用吴萸配苦寒药,如川连(即左金丸),再随证加减。
此外,吴萸又常用以配橘核治疝痛,佐补骨脂等治脾肾虚寒所致的“五更泻”,佐四物汤等治虚寒经痛(月经不调,并有小腹冷痛)。又吴茱萸汤配当归、肉桂可治虚寒头痛。外用以吴萸妙盐热敷腹部可治腹部气胀;以吴萸末醋调敷足心治小儿口舌生疮而致的口角流涎,都有一定疗效。
使用注意:本品大热,内火盛者不宜用,孕妇慎用。
用量:3~9g。不宜多用,服用过量会觉喉部干燥难忍。
处方举例:吴茱萸汤(《伤寒论》):吴萸6g,生姜15g(或干姜6g),党参12g,大枣5枚,水煎服。
注:贵州省铜仁镇远一带产者,过云集散在湖南常德习称吴芋,粒子均匀,很少开裂,色碧绿,气味浓烈,质量最好。四川,陕西产者称川吴芋,粒较吴芋大,色较黑褐,有的顶端开裂,气味稍差。质量稍次。以子粒饮满,香气浓,坚实,匀净,无枝梗杂质者为佳。
吴茱萸的作用与功效
法一、吴茱萸药枕治失眠
把吴茱萸用布包起来,放在枕头边或枕着睡(薄薄的一层放到枕头上)。闻着味道就睡着了,治失眠效果特好。
来历:用药碾子加工吴茱萸(碾碎)时,发现加工者闻到吴茱萸的味道时极易打瞌睡,方知吴茱萸有催眠的作用。
法二、吴茱萸煮水泡脚治失眠
吴茱萸40g,米醋(白醋)适量。用吴茱萸煎汁,加入温水,再加入米醋,用足浴盆浸泡双足30分钟,每晚睡前一次。
吴茱萸的作用与功效
吴茱萸的药用
【功效】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
【应用】
1.寒凝疼痛。本品辛散苦泄,性热祛寒,主入肝经,既散肝经之寒邪,又疏肝气之郁滞,为治肝寒气滞诸痛之主药。每与生姜、人参等同用,治厥阴头痛,干呕吐涎沫,苔白脉迟等,如吴茱萸汤(《伤寒论》);常与小茴香、川楝子、木香等配伍,治寒疝腹痛,如导气汤(《医方简义》);与桂枝、当归、川芎等同用,可治冲任虚寒,瘀血阻滞之痛经,如温经汤(《金匮要略》);与木瓜、苏叶、槟榔等配伍,治寒湿脚气肿痛,或上冲入腹,如鸡鸣散(《类编朱氏集验医方》)。
2.药理作用:本品甲醇提取物,水煎剂有抗动物实验性胃溃疡的作用;水煎剂对药物性导致动物胃肠痉挛有对抗作用,有明显的镇痛作用;本品注射液静注对麻醉大鼠和狗有明显升高血压的作用;其煎剂、蒸馏液和冲剂过滤后,分别给正常兔、犬和实验性肾型高血压犬进行静注,均有明显的降压作用;煎剂给犬灌胃,也呈明显降压作用,甘草煎剂可使吴茱萸的降压作用消失;能抑制血小板聚集,抑制血小板血栓及纤维蛋白血栓形成;其煎剂,吴茱萸次碱和脱氢吴茱萸碱对家兔离体及在体子宫有兴奋作用;在猫心肌缺血后,吴茱萸及吴茱萸汤能改善部分心电图,部分减少血中磷酸肌酸酶及乳酸脱氢酶的释放,明显增加血中一氧化氮的浓度,缩小心肌梗塞面积,具有一定的保护心肌缺血的作用。
3.临床研究:吴茱萸研细末,用水拌如饼,外敷神阙穴,治疗腹泻,尤以脾肾阳虚五更泄效果佳,小儿每次3g,成人每次6g,观察病例19例,总有效率94.3%(陕西中医,1995,6:271);吴茱萸10~15g,研成粉未,未熟热米饭200g,混合成饼,放于脐部,纱布绷带固定,治疗小儿肠炎400例,痊愈312例,显效72例,无效16例(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1,2:99);吴茱萸10g,研细过100目筛,加凡士林90g,研匀。治疗牛皮癣21例,总有效率为95.2%(中医药信息,2000,2:47)。另有用吴茱萸治疗呃逆、小儿多涎症、小儿支气管肺炎、高血压病、腮腺炎、蛲虫病、疥疮、湿疹、复发性口腔溃疡等。
吴茱萸的作用与功效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的这首千古绝唱表达了对家乡亲人的无限思念之情,还反映了古代重阳插吴茱萸这一民间习俗。
关于吴茱萸,民间有一个有趣的传说。春秋战国时代,吴茱萸原生长在吴国,称为吴萸。有一年,吴国将吴萸作为贡品进献给楚国,楚王见了大为不悦,不听吴臣解释,将其赶了出去。幸亏楚国有位精通医道的朱大夫追去留下了吴萸,并种在自家的院子里。一日,楚王受寒而旧病复发,胃疼难忍,诸药无效。此时,朱大夫将吴萸煎汤治好了楚王的病。当楚王得知此事后,立即派人前往吴国道歉,并号召楚国广为种植吴萸。为了让人们永远记住朱大夫的功劳,楚王把吴萸更名为吴茱萸。
吴茱萸的作用与功效
吴茱萸,味辛、苦,性热,入肝、胃、脾、肾经。功能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尤善引气血下行。根据本品的这一特点,治小儿口腔溃疡多例,均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方法:取吴茱萸适量,研细末,以醋调成糊状,敷于两足心,(即涌泉穴),睡前使用,翌晨则弃去,可连用1~3个晚上。多数患儿用一次即取得明显的效果,一般不超过3次均可痊愈。此即所谓上病下治也。
吴茱萸的作用与功效
如果口腔溃疡的原因是虚热,阴火上冲引起咽炎和口腔溃疡,可以用肉桂泡服,有引火归元的作用,将上越之火引导回到命门之中,方法是在滋阴药中加入附子、肉桂之类温阳之品,吴茱萸用醋调成糊装可以治咽炎和口腔溃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