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青葙子
【别名】
草决明(《本经》),牛尾花子(《中药材手册》),狗尾巴子(《四川中药志》)。
【药用部位】
为苋科植物青葙的种子。
【成份】
含脂肪油和丰富的硝酸钾,尚含烟酸。种子含脂肪油约15%,淀粉30.8%,烟酸及丰富的硝酸钾。并分得β-谷甾醇、棕榈酸胆甾烯酯、3,4-二羟基苯甲醛、对羟基苯甲酸、3,4-二羟基苯甲酸、正丁基-β-D-果糖甙和蔗糖。
【功效与作用】
祛风热,清肝火。治目赤肿痛,障翳,高血压,鼻衄,皮肤风热瘙痒,疥癞。
①《本经》:"疗唇口青。";
②《药性论》:"治肝脏热毒冲眼,赤障、青盲、翳肿。主恶疮疥瘙,治下部虫露疮。";
③《日华子本草》:"治五脏邪气,益脑髓,明耳目,镇肝,坚筋骨,去风寒湿痹。";
④《滇南本草》:"明目。治泪涩难开,白翳遮睛。";
⑤《本草原始》:"除心经火邪。";
⑥《会约医镜》:"去风热。";
【用法与用量】
内服:煎汤,3~5钱。
【宜忌】
《本草备要》:"瞳子散大者忌服。"
【药理作用】
(一)有扩散瞳孔的作用。
水煎液对正常家兔眼内压有显著的影响,有降低眼压的作用。
(二)降压对动物有降低血压的作用。青葙子干粉能显著缩短家兔血浆再钙化的时间。
(三)抗菌水煎液对绿脓杆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抗菌作用:煎剂对绿脓杆菌有较强抑制作用,感染伤口经用10%煎剂,绿脓杆菌不再生长,对伤口无明显刺激
干粉能缩短家兔血浆再钙化时间。
有降眼压作用:青葙子水煎液(每1ml相当于1g生药)对正常家兔瞳无明显影响,连续用药6天后,眼压有轻度下降,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但不能阻止水负荷后的眼压升高。
【附方】
①治风热泪眼:青葙子五钱,鸡肝炖服。(《泉州本草》)
②治夜盲,目翳:青葙子五钱,乌枣一两。开水冲炖,饭前服。(《闽东本草》)
③治鼻衄出血不止:青葙子汁灌鼻中。(《广利方》)
④治头风痛:青葙子五钱至一两。煎水服。(《福建中草药》)
【临床应用】
1.青葙汤(《中药临床应用》)治慢性葡萄膜炎:青葙子15g,元明粉(冲)4.5g,酸枣仁12g,密蒙花、决明子各9g,茯苓12g,白扁豆15g。水煎服。方中青葙子明目退翳,为君药。
2.青葙子丸(《证治准绳*类方》)治肝心毒热,丁翳入黑睛,兼治内外一切眼病:青葙子、蓝实、枳实(炒)、炒大黄、菊花、炙甘草各60g,草决明、黄连、茺蔚子、细辛、麻黄、车前子各45g,鲤鱼胆、鸡胆(阴干)各1枚。羚羊角90g。为细末,炼蜜为丸。梧桐子大,每服20丸,食后茶水送下,每日3次。方中青葙子清肝热,明目退翳,为君药。
3.八子丸(《医部全录*目门》)治风毒气眼,翳膜遮睛,不计久新,及内外障眼:青葙子、车前子、五味子、枸杞子、地肤子、茺蔚子、决明子、葶苈子(炒)、麦冬(去心)、细辛(去苗)、官桂(去粗皮)、生地黄,赤茯苓、泽泻(去土)、防风(去叉)、黄芩(去黑心)各30g,上为细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20丸,加至30丸。茶清送下,温米饮亦得,日3次。方中青葙子明目退翳,为君药。
【鉴别方法】
真品
外观呈扁圆形,中心较边缘稍厚,表面平滑,黑色,有光泽,在放大镜下观察,有细网状花纹,侧面有一微凹的种脐;闻之微臭,尝之无味;用显微镜观察种皮内表皮细胞。正品细胞扁平,多角形,垂周壁偶见连珠状增厚,胚乳细胞亦呈多角形,每个细胞中含1~2个菱形的草酸钙结晶。
伪品
外观多呈肾形或卵形,背面弓状隆起,边缘有棱,表面光亮度差,呈红黑色或棕黑色,用放大镜观察,表面也有细密网纹,但排列成同心环状,反枝苋子的侧面有放射状稍凸起的棱线,刺藜子中心略凹,一侧有明显的凹沟;口尝亦味淡,但闻之气微,无微臭气味;显微镜观察种皮内表皮细胞,伪品刺藜子内表皮细胞呈不规则形,胚乳细胞亦呈多角形,但不含草酸钙结晶。青葙子由于体积较小,肉眼有时很难分辨,要借助放大镜或显微镜观察,但从外观颜色分辨,还是容易区别。临床报道,青葙子水煎剂用于治疗高血压取得明显效果,而伪品不具有青葙子的各项功效,误用伪品会贻误治疗,当慎辨之。
【配伍应用】
配决明子二药皆苦寒,入肝经,清肝明目。二药相伍,共增药效,用治慢性葡萄膜炎,视物模糊、眼前有暗影浮动者。
配桑叶、菊花:三药均入肝经,清肝明目,桑叶和菊花又具疏风之长,三药合用疏风清热,外疏内清,大增清肝明目之效,汉肝经风热之目赤肿痛、羞明多泪等有奇效。
配夏枯草、栀子青葙子与夏枯草皆入肝经,清肝火,栀子清泻三焦之火是其所长。三药相伍,清上至下,清肝热之功倍增,用治肝热所致的目赤肿痛、羞明多泪最宜。
配生地、玄参:青葙子有清肝、镇肝之功,生地和玄参均有清热养阴之长,三药相伍,清肝火而养阴,治阳并治阴,是以阴中求阳,用治阴虚肝阳上亢所致的头晕、头痛最效。
配密蒙花:二药皆入肝经,有清肝、明目、退翳之功,而密蒙花味甘,甘以补血,肝血足而诸证无不愈矣。二药相须为用,可大建奇功,用治肝热眼病无不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