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报需有证据,无证据举报属违法,举报人可能被起诉。根据刑法,纳税人虚假申报或逃税超过一定比例将被处罚,扣缴义务人少缴税款也将受罚。对于第一次违法,如补缴税款并缴纳滞纳金,可免除刑事责任。但若在五年内多次违法或已受过刑事处罚或多次行政处罚,则不享受免责。
法律分析
没有明确的证据是无法查的,仅仅靠猜测的话,公安机关一般不予受理。没有事实根据和证据是不能随意举报的,一切可用于证明案件事实的材料都是证据,只要是违法犯罪的证据及相关线索都可以作为举报材料。如果没有证据随意举报,属于捏造事实,是违法的,事后被举报人可以以诽谤罪的罪名起诉举报者。
法律客观:
《刑法》第二百零一条纳税人采取欺骗、隐瞒手段进行虚假纳税申报或者不申报,逃避缴纳税款数额较大并且占应纳税额百分之十以上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数额巨大并且占应纳税额百分之三十以上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扣缴义务人采取前款所列手段,不缴或者少缴已扣、已收税款,数额较大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对多次实施前两款行为,未经处理的,按照累计数额计算。有第一款行为,经税务机关依法下达追缴通知后,补缴应纳税款,缴纳滞纳金,已受行政处罚的,不予追究刑事责任;但是,五年内因逃避缴纳税款受过刑事处罚或者被税务机关给予二次以上行政处罚的除外。
拓展延伸
揭露企业逃税行为:如何有效搜集证据?
揭露企业逃税行为是维护公平正义的重要任务。在收集证据时,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首先,深入研究相关法律法规,了解企业逃税的违法行为和证据标准。其次,收集公司财务文件、税务申报记录等关键信息,包括银行对账单、发票、合同等。此外,可以通过调查取证、收集内部举报、获取相关人员证言等方式,进一步强化证据链。同时,保护证据的完整性和可信度也至关重要,确保证据的来源合法、可靠,并妥善保存。最后,建议寻求专业法律意见,确保在举报过程中符合法律程序和要求。通过以上手段,可以有效搜集证据,揭露企业逃税行为,为维护税收秩序和社会公平做出贡献。
结语
揭露企业逃税行为是维护公平正义的重要任务。在收集证据时,需要遵循法律程序,确保证据的来源合法、可靠,并妥善保存。只有凭借确凿的事实根据和证据,才能进行有效的举报。否则,随意举报可能构成捏造事实的违法行为,举报者可能面临诽谤罪的起诉。因此,我们应该深入研究相关法律法规,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如收集公司财务文件、税务申报记录等关键信息,并通过调查取证、收集内部举报、获取相关人员证言等方式,进一步强化证据链。同时,建议寻求专业法律意见,确保在举报过程中符合法律程序和要求。通过以上手段,我们可以有效搜集证据,揭露企业逃税行为,为维护税收秩序和社会公平做出贡献。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2021修正):第五章 关税 第五十八条 本法第五十六条、第五十七条第一款规定范围以外的临时减征或者免征关税,由国务院决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2021修正):第五章 关税 第六十五条 进口环节海关代征税的征收管理,适用关税征收管理的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2021修正):第五章 关税 第五十四条 进口货物的收货人、出口货物的发货人、进出境物品的所有人,是关税的纳税义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