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伤认定是劳动行政部门对职工因事故伤害是否属于工伤的行政确认行为。工伤认定书拿到后,应申请劳动能力鉴定,确认伤残等级,作为赔偿的依据。根据《工伤保险条例》,提出工伤认定申请需提交工伤认定申请表、与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的证明、医疗诊断证明或职业病诊断证明。工伤认定申请表应包含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和伤害程度等基本情况。
法律分析
工伤认定是劳动行政部门依据法律的授权对职工因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是否属于工伤或者视同工伤给予定性的行政确认行为。
在工伤认定书拿到以后,应当向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申请劳动能力鉴定,确认伤残等级后是确认赔偿的基础,根据鉴定的等级要求公司赔偿。
《工伤保险条例》第二十一条规定:职工发生工伤,经治疗伤情相对稳定后存在残疾、影响劳动能力的,应当进行劳动能力鉴定。
《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八条规定了提出工伤认定申请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工伤认定申请表;
(二)与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包括事实劳动关系)的证明材料;
(三)医疗诊断证明或者职业病诊断证明书(或者职业病诊断鉴定书)。工伤认定申请表应当包括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以及职工伤害程度等基本情况。
拓展延伸
工伤认定书已下达,应该如何应对和申诉?
一旦收到工伤认定书,首先要仔细阅读其中的内容,了解认定结果和相关理由。如果您不同意认定结果,可以考虑提出申诉。申诉的具体步骤包括:
1.准备材料:收集与工伤相关的证据,如医疗记录、证人证言等,以支持您的申诉。
2.编写申诉函:详细陈述您对认定结果的异议,并提供相关证据和法律依据。
3.提交申诉:将申诉函递交给工伤认定部门,并确保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提交。
4.跟进申诉:及时与认定部门联系,了解申诉进展,并提供任何额外的证据或信息。
5.寻求法律援助:如果您需要法律帮助,可以咨询律师或寻求法律援助机构的支持。
请注意,申诉的成功并不保证工伤认定结果会改变,但通过合理的申诉过程,您有机会为自己争取权益。建议在申诉过程中保持耐心,并遵循相关法律程序。
结语
工伤认定是劳动行政部门根据法律授权进行的行政确认,对职工因事故伤害或职业病进行定性。工伤认定书拿到后,应向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申请劳动能力鉴定,确定伤残等级,作为赔偿的依据。根据《工伤保险条例》规定,发生工伤的职工应进行劳动能力鉴定。申请工伤认定需要提交相关材料,包括工伤认定申请表、与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的证明材料,以及医疗诊断证明或职业病诊断证明书。一旦收到工伤认定书,应仔细阅读并了解其中内容,如不同意认定结果,可考虑提出申诉,具体步骤包括准备材料、编写申诉函、提交申诉、跟进申诉并寻求法律援助。申诉的成功并不保证结果改变,但通过合理的申诉过程,您有机会争取自己的权益。请遵循法律程序,保持耐心。
法律依据
工伤保险条例(2010修订):第三章 工伤认定 第十八条 提出工伤认定申请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工伤认定申请表;
(二)与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包括事实劳动关系)的证明材料;
(三)医疗诊断证明或者职业病诊断证明书(或者职业病诊断鉴定书)。
工伤认定申请表应当包括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以及职工伤害程度等基本情况。
工伤认定申请人提供材料不完整的,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应当一次性书面告知工伤认定申请人需要补正的全部材料。申请人按照书面告知要求补正材料后,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应当受理。
工伤保险条例(2010修订):第六章 监督管理 第四十九条 经办机构应当定期公布工伤保险基金的收支情况,及时向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提出调整费率的建议。
工伤保险条例(2010修订):第六章 监督管理 第五十三条 工会组织依法维护工伤职工的合法权益,对用人单位的工伤保险工作实行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