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履行不能的法律后果概述:无效合同履行不能不构成违约,损失由各自过错分担;有效合同履行不能构成违约,按合同约定承担责任。根据《民法典》第563条,当事人可因不可抗力、明示不履行、迟延履行、违约行为等情形解除合同。不定期合同可随时解除,需提前通知。
法律分析
合同履行不能会产生的法律后果有:
1、因合同无效导致的履行不能,不构成违约,如果造成了损失,这个损失就由双方根据各自的过错进行分担。
2、合同有效因一方或双方的原因导致合同履行不能,构成违约,需要按照合同的约定,在各自的过错范围内承担违约责任。合同履行不能有什么法律后果的法律依据
《民法典》第五百六十三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当事人可以解除合同:
(一)因不可抗力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
(二)在履行期限届满前,当事人一方明确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为表明不履行主要债务;
(三)当事人一方迟延履行主要债务,经催告后在合理期限内仍未履行;
(四)当事人一方迟延履行债务或者有其他违约行为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
(五)法律规定的其他情形。
以持续履行的债务为内容的不定期合同,当事人可以随时解除合同,但是应当在合理期限之前通知对方。
拓展延伸
合同违约行为对当事人的法律责任有何影响?
合同违约行为对当事人的法律责任有着重要的影响。当一方未能按照合同约定履行义务时,其将面临法律责任的追究。根据合同法的规定,违约方可能需要承担赔偿责任,包括合同损失、利益损失、违约金等。同时,违约方可能会面临违约责任的名誉损害、信用受损等后果。此外,根据不同情况,违约方还可能面临法律制裁,如被要求强制执行合同、支付违约金、承担法律诉讼费用等。因此,合同违约行为对当事人的法律责任影响深远,违约方应当认真履行合同义务,以避免不必要的法律后果。
结语
合同履行不能会产生的法律后果有:根据《民法典》第五百六十三条规定,当事人可以解除合同的情形包括:不可抗力导致不能实现合同目的、一方明确表示不履行主要债务、一方迟延履行主要债务、一方迟延履行债务导致不能实现合同目的、法律规定的其他情形。合同违约行为对当事人的法律责任影响深远,违约方可能需要承担赔偿责任、名誉损害、信用受损等后果,甚至面临强制执行合同、支付违约金、承担法律诉讼费用等。因此,当事人应认真履行合同义务,以避免法律后果。
法律依据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商品房买卖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一条 根据民法典第五百六十三条的规定,出卖人迟延交付房屋或者买受人迟延支付购房款,经催告后在三个月的合理期限内仍未履行,解除权人请求解除合同的,应予支持,但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
法律没有规定或者当事人没有约定,经对方当事人催告后,解除权行使的合理期限为三个月。对方当事人没有催告的,解除权人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解除事由之日起一年内行使。逾期不行使的,解除权消灭。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商品房买卖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九条 因房屋主体结构质量不合格不能交付使用,或者房屋交付使用后,房屋主体结构质量经核验确属不合格,买受人请求解除合同和赔偿损失的,应予支持。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商品房买卖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三条 商品房买卖合同没有约定违约金数额或者损失赔偿额计算方法,违约金数额或者损失赔偿额可以参照以下标准确定:
逾期付款的,按照未付购房款总额,参照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金融机构计收逾期贷款利息的标准计算。
逾期交付使用房屋的,按照逾期交付使用房屋期间有关主管部门公布或者有资格的房地产评估机构评定的同地段同类房屋租金标准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