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对面先动手自己还手算谁的责任

2024-03-10 来源:筏尚旅游网

正当防卫与互殴的界限有时难以区分。根据《民法典》和《刑法》,正当防卫是为保护国家、公共利益、个人或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不法侵害而采取的行动。如果损害不法侵害者,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也不承担民事责任。在争论、争吵后,若能自我克制并离开现场,对方再动手则可能构成追打行为,属于正当防卫。然而,实际情况复杂,最好保持克制并依靠法律保护自己。

法律分析

正当防卫一直以来都属于热议的话题,再加上近年来对于多起反杀案等有关正当防卫的热点新闻的报道,将正当防卫一词又一次推到了大众的眼前。

但判断正当防卫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容易,因为很多案件中,你的反击最终可能会被公安机关认定为互殴,进而需要承担民事责任或刑事责任。

小群和妻子在接孩子放学时,因与其他家长发生口角,不仅妻子连孩子都被另外的一个家长打了,小群为保护妻子和孩子也被对方打了。报警后却被派出所民警告知可能会被定性为互殴。

但小群不服,坚持认为自己是正当防卫,那你知道如何区分正当防卫与互殴吗?

其实,不论是《民法典》还是《刑法》中,对于正当防卫都有明确的规定,必须是为了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

如果因此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属于正当防卫,既不负刑事责任,也不承担民事责任。

虽然法律上有相关规定,但实践中,绝大部分人对于互殴与正当防卫的界限仍然是不太好区分。不知道什么情况下属于正当防卫,什么情况下会被认定是互殴。

就拿小群来说,他觉得自己很冤枉,明明是为了保护妻子和孩子才反击的,为什么不属于正当防卫?

一般来说,因为琐事争论、争吵而引起的争斗,按斗殴处理的可能性就非常大。因为在争论、争吵的这个过程中,双方都可能有升级矛盾的言论和行为,这些言行是环环相扣的,都促进了冲突升级,而此时即便对方先动手,你也很难构成正当防卫。

可如果,在争论、争吵后,你能够自我克制,表明自己无意升级矛盾,并主动离开现场,这个时候,对方要是再对你动手,那他的行为就很可能构成追打行为,此时,对于你的人身伤害就属于不法侵害,公安机关就可以判断为不是互殴,而是正当防卫了。

当然,现实中的情形往往更复杂,也更难判断,最好的应对方式,是保持克制,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

结语

正当防卫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近年来的反杀案等热点新闻更是引起了公众的关注。然而,判断正当防卫并不容易,因为在许多案件中,你的反击可能被认定为互殴,从而承担民事或刑事责任。区分正当防卫和互殴并不简单,但根据《民法典》和《刑法》的规定,正当防卫必须是为了保护国家、公共利益、自己或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行为。虽然法律上有明确规定,但在实践中,大多数人仍然难以区分正当防卫和互殴的界限。因此,最好的方式是保持克制,使用法律手段来保护自己。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修正):第二编 分则 第六章 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 第一节 扰乱公共秩序罪 第二百九十三条 有下列寻衅滋事行为之一,破坏社会秩序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一)随意殴打他人,情节恶劣的;

(二)追逐、拦截、辱骂、恐吓他人,情节恶劣的;

(三)强拿硬要或者任意损毁、占用公私财物,情节严重的;

(四)在公共场所起哄闹事,造成公共场所秩序严重混乱的。

纠集他人多次实施前款行为,严重破坏社会秩序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可以并处罚金。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修正):第二编 分则 第四章 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 第二百三十四条 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犯前款罪,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十章 特别程序 第二节 当事人和解的公诉案件诉讼程序 第三百三十五条 双方当事人和解的,公安机关应当审查案件事实是否清楚,被害人是否自愿和解,是否符合规定的条件。

公安机关审查时,应当听取双方当事人的意见,并记录在案;必要时,可以听取双方当事人亲属、当地居民委员会或者村民委员会人员以及其他了解案件情况的相关人员的意见。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