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诤的解释是:谏诤jiànzhèng。(1)直言规劝,使人改正过错。谏诤[jiànzhèng]⒈直言规劝,使人改正过错。例谏诤即见听。——《汉书》英criticizesb.’sfaultsfrankly。
谏诤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引证解释 【点此查看谏诤详细内容】
⒈直言规劝。引《韩诗外传》卷十:“言文王咨嗟,痛殷商无辅弼諫諍之臣而亡天下矣。”宋苏轼《上神宗皇帝书》:“歷观秦汉以及五代,諫諍而死,盖数百人。”一本作“諫争”。叶君健《自由》十四:“吴春茂说这番话的态度,正如一个忠臣在对皇帝进行谏诤一样,语调非常诚恳。”
二、网友释义
基本信息直言规劝,使人改正过错。谏诤(诤,其本字争)jiànzhèng[criticizesb.’sfaultsfrankly]直言规劝,使人改正过错谏诤即见听。——《汉书》自此谏诤路绝,贤豪解体。——《东周列国志》谏诤章第+五【章旨】这一章讲的是为臣子的,不可不谏诤君亲。君亲有了过失,为臣子的,就应当立行谏诤.以免陷君亲于不义。孔子由于曾子提问,特别发挥了谏诤的重要性。【原文】曾子日:“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则闻命矣。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译文】曾子听孔子讲过了各种孝道,就是没有讲到父亲有了过错应该怎样办.所以问道:“像慈爱、恭敬、安亲、扬名这些孝道,已经听过了您的教诲,我都有所领悟。但我还想再冒昧地问一下.为人子的只要不违背父亲的命令.一味遵从父亲的命令.就能算孝子了吗?”【原文】子日:“是何言与?是何言与?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三、汉语大词典
直言规劝。《韩诗外传》卷十:“言文王咨嗟,痛殷商无辅弼谏诤之臣而亡天下矣。”宋苏轼《上神宗皇帝书》:“历观秦汉以及五代,谏诤而死,盖数百人。”一本作“谏争”。叶君健《自由》十四:“吴春茂说这番话的态度,正如一个忠臣在对皇帝进行谏诤一样,语调非常诚恳。”
四、辞典修订版
直言规劝在上位的人。《三国志.卷一四.魏书.刘放传》:「然时因群臣谏诤,扶赞其义,并时密陈损益,不专导谀言。」
五、关于谏诤的诗句
谏诤知无补 定知谏诤有张猛 定知谏诤有张猛 坚持谏诤风 谓有谏诤风 名当谏诤臣
六、关于谏诤的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