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以的汉语大词典是:(1).犹言于何。在何处。《诗·召南·采蘩》:“于以采蘩?于沼于沚。”(2).犹言于何。用什么。《诗·邶风·击鼓》:“于以盛之?维筐及筥。于以湘之?维锜及釜。”南朝宋颜延之《阳给事诔》:“皇上嘉悼,思存宠异。于以赠之?言登给事。”(3).犹言至于。《文选·郭璞〈江赋〉》:“阳鸟爰翔,于以玄月。”李善注引郭璞曰:“《国语》云‘至于玄月’也。”(4).犹是以。宋王禹偁《大阅赋》:“御幄立而天开,教场平而霜劲。雷动风行,千骑万乘,于以威八荒,于以安百姓。”宋王禹偁《日月光天德赋》:“观其日之始也……龙吐焰而氛霾荡尽,乌腾晶而魑魅潜藏。于以瑞呈五色,于以明列三光。”因此;是以。明方孝孺《祭王文节公》:“先生平生大节因得陈于殿陛,而达于旒扆之前。于以有学士之赠,于以有文节之谥。”。
于以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词语解释 【点此查看于以详细内容】
犹言于何。在何处。犹言于何。用什么。犹言至于。犹是以。于以[yúyǐ]⒈犹言于何。在何处。⒉犹言于何。用什么。⒊犹言至于。⒋犹是以。
二、引证解释
⒈犹言于何。在何处。引《诗·召南·采蘩》:“于以采蘩?于沼于沚。”⒉犹言于何。用什么。引《诗·邶风·击鼓》:“于以盛之?维筐及筥。于以湘之?维錡及釜。”南朝宋颜延之《阳给事诔》:“皇上嘉悼,思存宠异。于以赠之?言登给事。”⒊犹言至于。引《文选·郭璞<江赋>》:“阳鸟爰翔,于以玄月。”李善注引郭璞曰:“《国语》云‘至于玄月’也。”⒋犹是以。引宋王禹偁《大阅赋》:“御幄立而天开,教场平而霜劲。雷动风行,千骑万乘,于以威八荒,于以安百姓。”宋王禹偁《日月光天德赋》:“观其日之始也……龙吐焰而氛霾荡尽,乌腾晶而魑魅潜藏。于以瑞呈五色,于以明列三光。”因此;是以。明方孝孺《祭王文节公》:“先生平生大节因得陈於殿陛,而达於旒扆之前。於以有学士之赠,於以有文节之謚。”
三、综合释义
犹言于何。在何处。《诗·召南·采蘩》:“于以采蘩?于沼于沚。”犹言于何。用什么。《诗·邶风·击鼓》:“于以盛之?维筐及筥。于以湘之?维錡及釜。”南朝宋颜延之《阳给事诔》:“皇上嘉悼,思存宠异。于以赠之?言登给事。”犹言至于。《文选·郭璞<江赋>》:“阳鸟爰翔,于以玄月。”李善注引郭璞曰:“《国语》云‘至于玄月’也。”犹是以。宋王禹偁《大阅赋》:“御幄立而天开,教场平而霜劲。雷动风行,千骑万乘,于以威八荒,于以安百姓。”宋王禹偁《日月光天德赋》:“观其日之始也……龙吐焰而氛霾荡尽,乌腾晶而魑魅潜藏。于以瑞呈五色,于以明列三光。”因此;是以。明方孝孺《祭王文节公》:“先生平生大节因得陈於殿陛,而达於旒扆之前。於以有学士之赠,於以有文节之謚。”于以[yúyǐ]犹往以也。又犹薄言也、爰以也、于何也。《诗经·召南·采蘩》:「于以采蘩,于沼于沚。」传:「于,于。」笺:「于以,犹言往以也。」陈奂疏:「于以,犹薄言,皆发声语助也。」;《诗经·周颂·桓》:「于以四方,克定厥家。」笺:「于是用武于四方,能定其家先王之业,遂有天下。」;清、刘淇《助字辨略·卷一》:「于以采蘩。郑笺云:『于以犹言往以。』《汉书·礼乐志》:『修起旧文,放郑近雅,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于吕风示海内,扬名后世,诚非小功小美也。』于以犹云爰以,亦发语辞也。又《中庸》:『声色之于以化民,末也。』此于以犹言用以。」;清、俞樾《古书疑义列举·续补·卷二》:「《诗·召南·采蘩》一章云:『于以采蘩,于沼于沚。于以用之,公侯之事。』二章云:『于以采蘩,于涧之中。于以用之,公侯之宫。』又〈采苹〉一章云:『于以采苹,南涧之滨。于以采藻,于彼行潦。』二章云:『于以盛之,维筐及筥。于以湘之,维錡及釜。』三章云:『于以奠之,宗室牖下。谁其尸之,有齐季女。』〈邶风·击鼓〉三章云:『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采蘩〉毛传云:『于,于也。不释以字。树达按,以假为台,何也。』《尚书·汤誓》:『夏罪其如台。』《史记·殷本纪》作「有罪其奈何。」高宗彤日:『「乃曰其如台。」〈殷本纪〉作「乃曰其奈何。」。』西伯戡黎:『「今王其如台」〈殷本纪〉作「今王其奈何」。』是台有何义?《说文》:『台从声。』以为之隶变,故得假以为台。于以者,于何也。故凡言于以之句皆问词,其下句则皆答词也。于以采蘩,于沼于趾。正与〈秦风·终南〉首章云:『终南有何?有条有梅。』二章云:『终南有何?有纪有堂。』句法一律。又〈采苹〉三章上二句:『于以奠之,宗室牖下。』与下二句『谁其尸之,有齐季女。』为对文。下二句为一问一答,则知上二句亦为一问一答也。自来说者不知以为台之假字。郑笺释:『于以为往以。』陈奂则谓:『于以犹薄言,皆发声语助。』而诗人文从字顺之文,乃不得其解矣。」
四、其他解释
犹往以也。又犹薄言也、爰以也、于何也。《诗经·召南·采蘩》:「于以采蘩,于沼于沚。」传:「于,于。」笺:「于以,犹言往以也。」陈奂疏:「于以,犹薄言,皆发声语助也。」;《诗经·周颂·桓》:「于以四方,克定厥家。」笺:「于是用武于四方,能定其家先王之业,遂有天下。」;清、刘淇《助字辨略·卷一》:「于以采蘩。郑笺云:『于以犹言往以。』《汉书·礼乐志》:『修起旧文,放郑近雅,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于吕风示海内,扬名后世,诚非小功小美也。』于以犹云爰以,亦发语辞也。又《中庸》:『声色之于以化民,末也。』此于以犹言用以。」;清、俞樾《古书疑义列举·续补·卷二》:「《诗·召南·采蘩》一章云:『于以采蘩,于沼于沚。于以用之,公侯之事。』二章云:『于以采蘩,于涧之中。于以用之,公侯之宫。』又〈采苹〉一章云:『于以采苹,南涧之滨。于以采藻,于彼行潦。』二章云:『于以盛之,维筐及筥。于以湘之,维錡及釜。』三章云:『于以奠之,宗室牖下。谁其尸之,有齐季女。』〈邶风·击鼓〉三章云:『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采蘩〉毛传云:『于,于也。不释以字。树达按,以假为台,何也。』《尚书·汤誓》:『夏罪其如台。』《史记·殷本纪》作「有罪其奈何。」高宗彤日:『「乃曰其如台。」〈殷本纪〉作「乃曰其奈何。」。』西伯戡黎:『「今王其如台」〈殷本纪〉作「今王其奈何」。』是台有何义?《说文》:『台从声。』以为之隶变,故得假以为台。于以者,于何也。故凡言于以之句皆问词,其下句则皆答词也。于以采蘩,于沼于趾。正与〈秦风·终南〉首章云:『终南有何?有条有梅。』二章云:『终南有何?有纪有堂。』句法一律。又〈采苹〉三章上二句:『于以奠之,宗室牖下。』与下二句『谁其尸之,有齐季女。』为对文。下二句为一问一答,则知上二句亦为一问一答也。自来说者不知以为台之假字。郑笺释:『于以为往以。』陈奂则谓:『于以犹薄言,皆发声语助。』而诗人文从字顺之文,乃不得其解矣。」
五、关于于以的成语
敏于事,慎于言 歌于斯,哭于斯 讷于言,敏于行 安于故俗,溺于旧闻 争名于朝,争利于市 出于无奈
六、关于于以的造句
1、王道艰深,但奥妙只在于"以德服人",即用自己的德行赢得天下人民的爱戴与信服。
2、对于以权谋私、营私舞弊案件,群众最为痛恨,所以一定要严加查处。
3、解决这个困境的方案是基于以下假设,尽管凭着不充分的医疗知识,但是尝试救助一个病员总好过袖手旁观,任其自生自灭。
4、由于以往大多选秀节目突出“草根”特色,因此“专业”选手就会成为公众攻击的箭靶子。
5、敌人的兵力是我们数倍,如果正面迎敌,无异于以卵投石,必然败亡。
6、万人追捧的奥秘在于以有机橄榄精华油为主要成分,重建唇部皮脂膜,对抗唇纹、蜕皮、惨白等各种干燥后遗症,持久滋润一整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