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白狼毒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

来源:筏尚旅游网

白狼毒,中药材。为大戟科大戟属植物月腺大戟Euphorbia ebracteolata Hayata[Galarhoeus ebracteolatus Hayata]和狼毒大戟E.pallasii Turcz.[E.fischeriana Steud.]的根。具有破积,杀虫,拔毒,祛腐,除湿,止痒的功效。主治癥瘕,瘰疬,结核,痈疽,流痰,疥疮,顽癣,慢性咳喘。

别名

屈据、离娄、狼毒、黄皮狼毒

性味归经

辛,寒;归脾、胃、大肠经。

化学成分

1.月腺大戟根中含双[(5-甲酰基糠基)醚〕,2,4-二羟基-6-甲氧基-3-甲基苯乙酮,2-羟基-6-甲氧基-3-甲基苯乙酮-4-β-葡萄糖苷,月腺大戟苷A,二萜内酯类化合物月腺大戟甲素,月腺大戟乙素A、B。

2.狼毒大戟根中含萜类:O-乙酰基-N-(N-苯甲酰-L-苯丙氨基)-苯基阿兰醇,羽扇豆醇,羽扇豆醇-3-乙酰化物,β-谷甾醇、岩大戟内酯A、B,17-羟基岩大戟内酯,狼毒大戟素A、B等;甾醇类:菜油甾醇,7-氧代莱油甾醇,7α、7β-羟基菜油甾醇,豆甾醇,7-氧代豆甾醇,7α、7β-羟基豆甾醇,7-氧代谷甾醇,7α、7β-羟基谷甾醇。

形态特征

1.月腺大戟:多年生草本,高30-60cm。植物体具白色乳汁。根肥厚肉质,纺锤形至圆锥形,外表黄褐色。茎直立,单一,疏生白色柔毛,尤以节间较多。叶互生;近无柄;叶片披针状长圆形,长4-11cm,宽1-3cm,先端钝,基部楔形,全缘。杯状聚伞花序腋生或顶生;每伞梗分枝处有三角形或卵状三角形苞片,分枝先端具2枚较小苞片及1个杯状聚伞花序;杯状总苞5裂,先端有不规则浅裂,腺体4个,圆心形,总苞内有多数雄花,每花仅有1雄蕊;雌花1朵生于总苞中央,仅具1雌蕊,常伸出总苞而下垂,子房3室,花柱3,柱头2裂。蒴果三角状扁球形,光滑。种子卵圆形,棕褐色。花期4-6月,果期5-7月。2.狼毒大戟:与月腺大戟近似,主要区别在于:本种根肉质,长圆锥形,外皮红褐色或褐色。茎中部以上的叶3-5枚轮生,叶片长圆形。总花序多歧聚伞状,顶生,通常具5伞梗,每伞梗又生出3小梗或再3.4小伞梗;杯状总苞外面有柔毛,内面近无毛,边缘有睫毛,腺体肾形。蒴果密生短柔毛或无毛。花期5-6月,果期6-7月。

分布区域

1.月腺大戟:分布于江苏、浙江、安徽、福建、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四川、陕西等地。2.狼毒大戟:分布于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南等地。

功能

本品具有破积、杀虫、拔毒、祛腐、除湿、止痒的功效。

主治

癥瘕,瘰疬,结核,痈疽,流痰,疥疮,顽癣,慢性咳喘。

药理作用

抗肿瘤作用:狼毒大戟的抑瘤作用较农吉利、长春碱和去甲基斑鳌素还高。狼毒大戟的水提物、醇提物腹腔或静脉注射给药作用较强,灌胃给药效果较差。分离得到有显著抗癌活性的单体有羽扇豆醇3-乙酰化产物、岩大戟内酯A、B及17-羟基岩大戟内酯等。7-羟基菜油甾醇亦为很有效的抗肿瘤成分。

医家论述

1.《本经》:“主蚀恶肉败疮死肌,杀疥虫,排脓恶血,除大风热气,善忘不乐。”

2.《别录》:“去热痹,破癥瘕;除息肉。”

3.《安徽中草药》:“破积,镇痛,杀虫,灭鼠。治肺、皮肤、腺、骨、副睾等结核,干湿疥疮,顽癣。”

4.《全国中草药汇编》:“治牛皮癣,神经性皮炎,慢性支气管炎,阴道滴虫。”

5.《湖北中草药志》:“逐水祛痰,散结杀虫。用于咳逆上气、痰饮停结成癖块。”

6.《广东中药志》:“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用于斑痧发热,绞肠痧,腹痛吐泻。”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