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南民俗

发布网友

我来回答

5个回答

懂视网

倒贴福字

在我国,人们往往用一个“福”字来表达对福运、福气、幸福的向往和追求,每当辞旧迎新的时刻,家家户户都要把“福”字贴在屋门上,意味着福气进入家门。许多地方还倒贴“福”字,利用“倒”与“到”的谐音,寓意“福到了”。

贴春联

贴春联这种春节期间的活动从宋代开始盛行,每到过年时家家有贴春联的习俗。春联,俗称“门对”,又名“春帖”,是对联的一种,因在春节时张贴,故称春联。

春节前夕,家家户户都要贴上红红的春联,一副副透着喜庆和热烈的春联表达了人们迎新纳福、企盼新生活的美好愿望。

年夜饭

全家人在一起吃顿团圆饭是除夕的重要习俗。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是全家团圆的好机会,特别是随着很多人工作变得越来越忙碌,春节团圆的意义更大。

压岁钱

除夕守岁之时,长辈要给晚辈压岁钱,也叫压胜钱。因为“岁”与“祟”谐音,长辈们希望压岁钱能驱邪免灾,保佑孩子平平安安。


总结:

1、家家户户都会在门上倒贴福字。

2、春节来临之前会在门上贴春联。

3、春节是个团圆的日子,家人会聚在一起吃年夜饭。

4、家中长辈会给晚辈压岁钱,取平安的意思。

热心网友

位于晋南襄汾县著名的“丁村人”和“丁村文化遗址”所在地丁村,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丁村至今比较完整地保存着 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至清咸丰年间所建的各式院落20余处,33座明清时代的民房庭院,反映出明、清时代北方农村的村庄格局,分北、中、南三个建筑群。多数院落坐北朝南,明代的院门多在东南角。院落大都建有正堂、过厅、门楼、厢房,均为砖石木质结构。建筑构件上有人物、花卉、飞禽、走兽、古典戏曲、历史故事等木雕、砖石雕图案,是我国明、清民居建筑中的佳作。博物馆利用其中部分庭院陈列着近万件文物,并把晋南一带清末民初的部分民俗事象绘制成画或制成模型予以展示。馆的第一院有10个展室,展出了晋南民间历代相承的岁时习俗。馆的四合院里,主要陈列清末民初以来民间迎婚嫁娶的礼仪风习以及“十二属象相克相合图”、晋南一带的其他礼仪习俗、祝贺、侍奉父母等。在清代乾隆三十六年所建的前后两进的院里,陈列着晋南城乡广为流传的刺绣、剪纸、木板画等民间工艺品以及歌舞、小戏、皮影戏、木偶戏的实物和资料。此外,还有民间书画、民间镜子、民用瓷器和生产用具等展览室。

热心网友

欢迎楼主,要来我们山西旅游!

山西的南部 统称晋南
一般山西人这么叫
当地最有名的城市有临汾 襄汾 等

NO.1
晋南迷胡

也名“曲子”,“清曲”、“眉户戏”。流行于临猗县、运城市、永济市、万荣县等二十余县市。
迷胡戏,相传是晋南民间土生土长的戏曲剧种。也有传说是清代从陕西传入,受到蒲州梆子的影响,又吸收当地民歌,由地摊子说唱艺术逐渐发展起来的。
历史上的迷胡戏,曾经在清代道光年间演出过《卖布》、《刘秀走南洋》、《拾万金》、《三进土》、《古城会》等十余出折子戏,影响甚大。
清代光绪年间,赵连城等民间艺人组织职业班社,吸收了蒲州梆子的帽翅、水袖、手帕技巧和间板、滚白、流水等板式,取长补短,出现了一批艺人,甚至“敢于和蒲州梆子抗衡”。
抗日战争中,开始出现了反映现代生活的节目《查路条》。而且民众剧团演出了《夫妻识字》、《大家喜欢》等剧目,为以后迷胡戏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九四九年以后,临猗县、晋南地区的迷胡专业剧团成立,培养出了程根虎、卫本善等一大批演员,演出了一大批剧目。
晋南迷胡戏的唱腔属曲牌体,有七十二大调和三十六小调之说。历年搜集整理大小调二百多个,代表性的大调有《 金钱 》,小调有《岗调》。在表现沉痛、悲哀的感情时用《西京》、《哭纱窗》等。表现活泼、欢快气氛时用《割韭菜》、《剪花调》等。表现快乐、升平景象时用《十里墩》、《戏秋千》等。表现急躁、紧张情绪时多用《紧述》等。表现说理、规劝时多用《琵琶调》、《勾调》等。描写景色时多用《四平》、《一串铃》等。
迷胡戏伴奏乐器,文场以板胡、三弦、二胡、笛子为主。琵琶、扬琴、柳琴、阮及唢呐、海笛、闷子、横萧等辅之。五十年代以后,增加了提琴等西洋乐器,打击乐器已发展到十多种,有板鼓、字板、梆子、碰铃、大小云锣、堂鼓、定音鼓等。
传统剧目大多是三小戏,已有《张连卖布》等戏一百八十余出。而且,《涧水东流》、《一颗红心》已被拍摄成为电影戏曲艺术片。

NO.2

食品: 晋南粉鱼

粉鱼,不是江河里的鱼类,它是一种用粉面做成的食物,形状似鱼,更酷像蝌蚪,所以人们戏称它为粉鱼。在晋南,家家户户的女主人都擅长做此食物。

粉鱼的做法其实很简单,先把用红薯或绿豆做的淀粉在凉水里浸泡上十几分钟,使其成为粉糊状,然后用筷子一挑,觉得韧性够了,这才可以进行下一道工序。至于韧性的程度够不够,全凭自己的眼睛和手感,是没有其他辅助工具去衡量的。接下来,就要往锅里添上足够的凉水,加火烧开,水绝对不可以烧到沸腾,既热又不沸即可,感觉火候到了,就要把浸泡好的粉面糊糊徐徐倒入锅内,先是慢慢用勺子搅动,搅着搅着,大约五分钟的时间,粉面糊糊就会呈现出既稠又软的面团形状来,再猛加火,反复用力搅拌,使粉面糊糊更软更稠,最后完全成了发亮的软面团子。此时,粉面团子已彻底熟透,就要赶快把火灭掉,去进行下一步:取来漏勺,制造鲜亮的粉鱼了。

在取来漏勺之前,先要盛一大盆凉水,水要越凉越好。漏勺对准凉水盆,然后从锅里舀来一勺熬制好的粉面团子,倒在漏勺里,接着用铁勺子在漏勺里面快速使劲来回搓动,在外力的作用下,粉面团子就从漏孔眼里被挤压了下去,刹时间,只听得一阵阵“扑通扑通”的声响,从漏勺窟窿眼里就漏下去了无数的粉鱼,被凉水猛一激,形状恰似一条条活泼的小鱼,一个个在盛凉水的盆里游弋着,用手一抓,粉鱼光滑细腻,便从手掌里溜了下去,这粉鱼就算是大功告成了。

粉鱼一般在夏天酷暑时做得多,因为这时的天气炎热,吃上一两碗粉鱼,便会使暑热尽去,顿觉腋下津津生风。吃粉鱼时,调料也是有讲究的,要准备诸如蒜泥、葱丝、芥末、咸盐、酱油、陈醋、芝麻酱、油泼辣子等,舀来一碗粉鱼,把上述调料往粉鱼里一一调上,搅匀后,就可以食用了。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再放上几勺鲜嫩的细香椿叶,那味道吃起来就更是绝妙无比了。

NO.3
皮影

兴 于 清 代 , 分 南 路 和 北 路 二 派 。 南 路 即 晋 南 皮 影 , 分 布 在 候 马 、 运 城 、 临 汾 、 新 锋 、 曲 沃 等 地 , 造 型 受 陕 西 东 路 皮 影 影 响 , 影 人 高 约 33 厘 米 , 装 饰 性 强 ; 北 路 即 晋 中 皮 影 , 分 布 在 孝 义 、 文 水 、 广 灵 、 灵 丘 、 浑 源 、 代 县 等 地 , 影 人 造 型 和 演 出 风 格 受 北 京 西 城 派 皮 影 影 响 , 早 期 用 纸 糊 舞 台 , 后 改 用 纱 蒙 舞 台 。 山 西 皮 影 制 作 多 用 小 口 齿 母 牛 皮 , 选 料 考 究 , 不 用 病 死 或 老 牛 皮 。 唱 腔 在 不 同 地 区 采 用 上 党 梆 子 和 秦 腔 。 陕 西 皮 影 !

其他旅游地点,请参考:
http://shi.baidu.com/shi/110321.html

参考资料:希望给你带来帮助!

热心网友

想看皮影戏可去侯马赵翠莲皮影作坊观看,预约电话4256725,表演一场要500元,人多还是划算.

春节期间民间社火很多,到当地问一下就可以了,晋南花鼓、上党梆子、晋南迷胡应该都能看到。

热心网友

现在去什么也看不到,小县城里没有德云社,过完春节15左右去,很多县城和村镇都有热闹。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