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品“黄州突围”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16小时前

我来回答

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16小时前

很多年前,在大学的时候读过余秋雨的《黄州突围》。当时年青,没有多少生活阅历,读完后除了语言所呈现出来的睿智与诗意,其他并没有特别的感觉。今天再次回顾余秋雨的散文,尤其是“突围”一词的内涵,深深触动心扉,值得细细揣摩。

“突围”意味着在重重围困之中,面对难以估量的艰难险阻。这引发了我对苏东坡黄州四年人生经历的好奇,我开始深入阅读各个版本的《苏东坡传》,梳理、体会他黄州四年的人生经历。

在“乌台诗案”之前,苏东坡是深受光献太皇太后和宋神宗器重的,才华横溢,名显于朝野。但名贤妒起,宠极谤生,“乌台诗案”将他从天堂按入地狱。在狱中,他遭受了凶猛的折磨和侮辱,但他最终保一命,被贬谪黄州。

黄州的生活极为凄苦,苏轼在一座山间的旧庙中暂居,只有极小的名义上的官职和被流放的罪犯身份,没有俸禄。全家二十几口人都来到黄州,生活“日以困匮”。在一位朋友的帮助下,他请求了一块土地耕种以自给,开始了一段艰辛的田园生活。

在黄州的生活中,苏轼深切地体味着生命和自然的原始况味,躯体和灵魂都返璞归真。他创作出“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这样的诗句,展现出纯净澄明的世界和视险如夷的豪迈。

孤独时的反思让苏轼清醒,无告时和古人、山水的对话使他达观。他意识到自己的遭遇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的才学外露,缺乏自知之明和知人之智。孤独中他为自己建立起一个的精神世界,在其中消化纷繁的时事,沉思过往的生活。

多年之后,再回顾苏轼的黄州突围,我们看到了他在艰辛中的挣扎、孤独时的痛苦,见识了他苦难中的自省和不屈。他的成熟姿态:明亮而不刺眼,圆润而不腻耳,从容大气,淡定平和,厚重崇高却不张扬,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成长路上,我们都会遭遇一些是是非非、纷纷扰扰,甚至陷入困境。因此,如何去面对、去突围,是一门必修课。年轻的朋友不妨平时主动去挑战一些相对难的事情,砥砺意志,磨练心态,这样在经历一场“灾难”时便不会灭寂,在“穷乡僻壤”中无助绝望。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