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66章译文/原文:老子谦下恭敬与禅宗和光接物的关系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1天前

我来回答

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1天前

第六十六章

江海之所以能成为百河之王,

是因为它善于处于低下的位置,

因此能够成为百河之王。

圣人想要引领民众,

必须用语言示下,

想要成为民众的引导者,

必须以身作则,位于民众之后。

因此圣人处于高位,

民众不会感到负担,

处于前面,

民众不会受到伤害。

所以天下人都乐意推举圣人,

让圣人处于高位,

而不知厌倦。

圣人之所以能处于高位,

并不因为争抢,

而是因为圣人不争,

天下人无法与圣人相争。

此章名为“甘为仆人章”。圣人甘愿成为世人的仆人,谦逊恭敬,引领世人恢复纯朴本性。

此章阐述成圣之道,即谦逊普敬一切世人,甘愿成为世人的仆人,帮助世人返回自己的本家真宅,返朴归真,恢复本有的和谐性。老子以江海为喻,教导人们要学习江海的谦逊,明心见性。

此章与第61章相辅相成,都强调谦逊普敬的修法。圣人的地位是世人内心自然推举出来的,与王权的血缘继承、神授论不同。圣人的概念并非固定,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返璞归真成为圣人,达到平等一际。

此章讨论了文本和注释中的分歧。对于“以其善下之”的理解,楚简本无“善”字,刘笑敢等人认为楚简更为客观,因此楚简本可能更为准确。然而,圣人甘愿成为仆人的意图在于心甘情愿的谦逊。对于“欲上民”的理解,后一章提到“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强调“舍后且先,则必死矣”。这表明圣人的“欲”在于入浊世救拔世人,而非动机不纯。

“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的解释,强调不争的功德。不争意味着有所得不如无所得,取有所取不如取无所取。老子通过冲气偈(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证明万物本具和谐性,证得万物和性即是证得真常之道(知和曰常)。道德经的最大功绩在于证得万物本具和性,这是不争教法的基石。老子的不争不仅是教法的口号,更是如实的教导。

圣人教导的三宝教法,以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为宗旨,这是德善教法的最深层内涵。唐朝寒山和拾得二位大士的谦逊实践,成为千古之后的知音。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