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5-01-14 03:08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5-01-14 03:27
常识判断考点包括政治、法律、经济、人文、地理、科技、生活等多个方面,需要长时间积累。本文将聚焦于“中国近代报刊”这一考点,分阶段探讨中国近代报刊的发展历程。
一:初创期(1815-1840)
在这一阶段,中国近代报刊的开端是由西方传教士引入的。1815年,英伦敦布道会传教士威廉.米怜在马六甲创办了《察世俗每月统计传》,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份近代报刊,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中文近代报刊之一。该报还发表了我国报刊史上最早出现的新闻插图。随后,马礼逊于1833年在澳门创办了《杂闻篇》,成为最早的近代中文报刊,并在同年5月1日创办了《传教者与中国杂报》,这是中国首份以中、英文合刊的报刊。1833年8月1日,普鲁士传教士郭士立在广州出版了《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这是外国人在中国领土上出版的第一份中文月刊。1838年10月18日,麦都思在广州创办并主编了中文月刊《各国消息》。
二:发展期(鸦片战争后)
鸦片战争后,中国近代报刊发展迅速。首先,外国人开始在华办报,其中《钞报》于1841年5月1日创刊,成为第一份在出版的英文报纸。1843年,广州第一份近代报纸《广州探报》创刊。1845年2月20日,《德臣报》创刊,至今仍是中国及历史上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英文报纸。1850年8月3日,《华北报刊》周刊在上海创刊,是上海创办的第一份外文报刊。1857年10月1日,《孑子剌报》创刊,成为最早出版的英文报纸。
这一阶段,随着外商商品的大量涌入,商业报纸应运而生,其中以上海的《申报》、《字林沪报》、《新闻报》为代表,形成了“申”、“新”、“沪”三报鼎立的格局,中国近代报刊进入了快速发展期。1872年4月30日,英国商人安纳斯托.美查在上海创办了《申报》,其大量报道社会新闻,并创办图画刊物,标志着中国中文商业性报纸发展到了成熟阶段。
三:国人办报(19世纪初至19世纪90年代中期)
19世纪初,外国传教士引入了近代报刊模式和新闻传播理念。林则徐和魏源翻译并编纂的《澳门新闻纸》、《海国图志》等作品,体现了他们对报刊传播信息功能的认识。19世纪中后期,随着维新变法思潮的兴起,国人办报活动逐渐增多。太平天国玕王洪仁玕发表了《资政新篇》,阐述了办报思想。19世纪70年代,中国资本主义经济有了重要发展,中外联系增多,国人开始自办与出版近代报刊,如《昭文新报》、《习报》、《述报》等。
19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动变法维新运动,全国范围内掀起国人办报高潮,涌现了如《万国公报》、《强学报》、《时务报》、《知新报》、《想学新报》、《国闻报》、《湘报》等众多报纸。据统计,从15年至18年三年间,全国出版的报刊有120种左右,其中80%以上是中国人自办的,打破了外报在中国新闻界的垄断地位。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见中国近代报刊从无到有,从西方传教士引入到国人自主创办,经历了初创期、发展期和国人办报高潮,对推动社会变革和文化交流起到了重要作用。了解这一历程有助于掌握相关常识,并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