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口服固剂溶出度试验技术指导原则(二)

发布网友

我来回答

1个回答

热心网友

仿制药品溶出度质量标准的建立,是确保药品质量和生物等效性的重要环节。依据参比制剂是否有公开的溶出度试验方法,通常可采取三种策略:

1. **药典或国家标准指导**:若药品标准中有明确的溶出度试验方法,建议直接采用。试验需采集受试和参比制剂各12份样本,在15分钟或更短间隔下取样,比较溶出度曲线。必要时,还需评估不同溶出介质或条件下的溶出度,并据此确定最终标准。对于复方制剂,即使标准未对所有成分进行溶出度测定,也应进行所有成分的溶出研究,决定是否对所有成分进行溶出度检查。

2. **参考方法应用**:当国家标准中未收载溶出度试验方法,但能获取参考方法时,可选择国外药典或参比制剂的测定方法。同样地,试验需采集12份样本,比较溶出度曲线,并根据实验数据确定最终质量标准。

3. **探索方法**:在缺乏参考方法的情况下,推荐在不同溶出度试验条件下进行受试药品与参比制剂的溶出曲线比较研究。研究条件包括不同pH值的溶出介质、加入或不加表面活性剂、不同溶出装置和搅拌速率。生物等效性结果和其他数据将用于制定溶出度质量标准。

(三)特殊案例:两点溶出试验**对于水溶性较差的药物**,如卡马西平,建议实施两个时间点的溶出度试验或溶出曲线法,确保药品体内行为的可靠性。

(四)绘图或效应面法**通过关键生产变量(CMV)与体外溶出曲线及体内生物利用度数据的关联研究**,绘制相关性,制定合理质量标准,确保生物等效性。此方法涉及调整不同关键生产参数制备样品,对比其体外溶出特征,以及进行体内对比试验和生物利用度测定。

(五)体内-体外相关性**高溶解性药物**(BCS 1类和3类)在常规条件下可能难以建立相关性,而**水溶性差的药物**(BCS 2类)则可能更容易建立。若能建立相关性,体外溶出度试验可作为预测体内行为的有效工具,区分合格与不合格产品。

(六)质量标准验证与确认**通过体内研究**验证体外检验方法的有效性。在处方相同但关键工艺参数不同的情况下制备样品进行体内测试,若显示不同体内行为,说明方法已验证;反之,表明溶出度限度的合理性得到确认。

(七)溶出曲线的比较**产品变更后**,采用单点溶出度试验确认质量未变。而发生较大变更时,推荐进行溶出度曲线比较,确保相似性。可采用非模型依赖法或模型依赖方法进行分析。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