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1、寻址方式不同(主要是由于结构上的差异所导致)
DVD-R使用低频(140.6kHz)的摆动沟槽(wobble)时间,寻址时依靠凸轨处预刻的寻址信息坑。此种寻址方式,信号辨识度较差,当倍速较高时,会出现寻址不易得情况,所以,-R高倍速刻录会相对难点。
DVD+R使用高频(817.4kHz)摆动沟槽时间,寻址是利用在预刻凹轨处,摆动沟槽的相位调变来达成,此方式信号辨别率较-R要好,且母盘制造过程较-R容易,符合+R联盟所说的易高倍速刻录,易生产制造等。
2、所需母盘不同。(染料一般没有差别)
3、生产过程不同
DVD-R在成型后,需要用专用的预写机预写(大家经常听说的-R有线盘)。DVD+R则不需要。
在DVD+RW的开发中,曾经走过一段弯路,而且是先+RW,后+R。在1999年,索尼与惠普第一次公布的DVD+RW标准——DVD+RW 3.0GB/面,并由ECMA出版了相关标准,但与DVD-RW相比劣势明显,而且兼容性也不是很好。
因此,DVD+RW联盟立即开始重新设计,不过一些设计思路仍沿用了3.0GB的标准。新标准(4.7GB/面)很快便于2000年基本定型,2001年年底推出1.1版,后在2002年1月推出改进的1.1版,即DVD+MRW,主要的变化就是支持Mount Rainier。
借助于DVD+RW联盟主力厂商强大的物理与逻辑开发实力,可以说它是DVD-RW在民用市场上的强有力的对手。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DVD+RW
百度百科-DVD-R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