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5-01-18 07:23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5-01-18 07:20
本居宣长,活跃于17至19世纪日本的“古道学”思潮,这一思潮反映了日本在隋唐时期大量吸收中国文化后,以及德川氏锁国施行后民族精神的重建。复古,如同文艺复兴,对本国经典古籍进行总结与再阐释,但复古学者在整理过程中,因时生义地融入了个人思想。
其老师贺茂真渊确立了“完全摆脱中国思想”的治学目标,成为后世复古学者效仿的典范。贺茂治学侧重于治平,将武士道的尚武精神理想化,认为儒道二家的浸染使大和民族失去了“丈夫的精神”。本居宣长则在文论与艺术领域用力较多,明确将文学与伦理学分离,以“物哀”作为评判文学好坏的标准,并最终归结于日本民族固有的自然主义艺术理念。他在神道神学方面亦有建树,初步确立了日本民族国权主义的理论基础。
本居宣长等复古主义者,再发现并弘扬日本民族的文化精神,其历史意义不可低估。然而,也有更多中国学者关注复古派的消极效应,主要体现在为与排外辩护,神话感性,排斥理性,这使明治维新后的日本时常偏离正轨。
出身于商业资本中心伊势松坂町人家庭,本居宣长在其文学研究中,对封建意识形态特别是儒教道学进行了更深入批判。在语言学研究中,他为古典学的国学开辟了新视野。然而,由于崇拜古典,作为创世纪神话的信徒,他的神学观念荒谬,将国学中合理的成分歪曲至观念之中。国学的优点与缺点在他身上鲜明体现。
在他的世界观中,最显著的是文学歌学论中的“事物的幽情”说和复古神道。他不再赞美奈良朝文学,而是赞美更为成熟的平安朝文学,将文学与伦理学区别开来,以“幽情”观念作为评价文学的尺度,取代善恶观念。在《源氏物语》中,他看到了于道德之外的文学本质。文学既不是“为了教人”,也不是以“雄壮”为价值尺度。
他认为,文学是根据事物触发的幽情,不以好事坏事为界,仅以内心感受挥发艺术。文学与治国教人之道无关,而是以事物的幽情为主的另一种道。文学不能因不正当行为而被否定,无论情况如何,都要抛开善恶,不应加以选择取舍。他主张尊重艺术的价值,排斥道学对艺术的评价,认可平安朝文学而非奈良朝文学,选择“弱女风格”而非“丈夫风格”。这种主张是对封建道学中以儒、佛“慧黠”矫正人情的反驳,肯定“直雅”之心与人类“真实心情”的权利。
这样的艺术论,结合了古代日本自然主义的伦理说——快乐说,明确肯定人类自然和自然欲求的率直性。这种文学论,也可视作对近松、西鹤等俳人在创作中实践的理论化。
日本江户中期学者。是日本复古国学的集大成者,早年上京都学习儒学、医学。回乡后边行医为业,边研究国学。长期钻研《源氏物语》、《古事记》等日本古典作品。其古典的研究运用实证的方法,努力按照古典记载的原貌,排除儒家和佛家的解释和影响,探求“古道”。提倡日本民族固有的情感“物哀”为日本国学的发展和神道的复兴确立了思想理论基础。其门下学者辈出,后刊有《本居宣长全集》1l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