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上下文和出处??

发布网友

我来回答

1个回答

热心网友

郑玄在其对《礼记》的注释中提到,“秀”意为“出”,因此“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可以理解为高耸于林木之中的一棵树,必定会遭遇强风的摧折。同样地,“堆出于岸,流必湍之”,突出的岸堆在河流中,水流必定会变得湍急。广雅解释说,“秀”即“出”,这意味着突出的事物往往难以持久。《论衡》中也提到,那些被风吹动的物体难以生存,水流湍急的岸边也不得不保持平缓。

这句话最初出自三国时期魏国的李康所作的《运命论》。李康在这篇文章中探讨了国家治乱与士人个人行为之间的关系。他认为,那些行为高尚的人往往会被世人非议。正如历史上商鞅游说秦孝公时所说,拥有高尚品德的人必然会被世人批评。历史上前车之鉴不远,失败者的道路往往被后来者重复。

李康强调,虽然志士仁人可能会受到世人的非议,但他们的目标是实现自己的理想并获得名声。因此,他们即使面临困难也不会后悔自己的选择。这句话反映了古代士人追求理想和名声的精神,也揭示了社会对杰出人才的嫉妒心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句话逐渐成为中国人对嫉妒心理的一种讽刺。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