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潮汹涌里出现的‘ENDGAME’到底是什么来头?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5-01-24 10:04

我来回答

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5-01-24 10:06

近日,我观赏了饶晓志导演的电影《人潮汹涌》,这部作品源自2012年的日本影片《盗钥匙的方法》。影片在本土化改编上颇具匠心,但让我深思的并非电影本身,而是其中出现的神秘字样——“ENDGAME”。

影片一开始,英文片名“End Game”看似与中文标题并无直接关联,这种常见的命名方式曾让我略感疑惑。然而,随着剧情深入,我发现导演的用心所在。在废弃剧院那一幕,巨大的海报上赫然写着“ENDGAME”,出自文学大师塞缪尔·贝克特之手,他以《等待戈多》(1953)闻名于世,更在1969年凭借其对人类苦难的深刻描绘赢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ENDGAME》这部诞生于1957年的荒诞派戏剧,于19年被搬上银幕,讲述的是一个看似荒谬的故事:主人Hamm双目失明,他的父母被困在垃圾桶,仆人Clov虽能行动,却无法坐下,四人困在空荡荡的房间里,等待着未知的“结局”。这“结局”是死亡,还是关系的终结,或是剧作本身的终结,留给观众的思考空间无比广阔。

回到《人潮汹涌》中,导演饶晓志巧妙地将《ENDGAME》的元素融入,赋予了主角面临终局时新的解读。不同于剧中的沉闷等待,主角选择了对未来的信念与希望,这不仅是对原作的致敬,也是导演个人对生活态度的诠释。饶晓志,这位塞缪尔·贝克特的忠实粉丝,早在2014年的微电影《烟·》中就展现了他的致敬情怀,而《人潮汹涌》则是他对这位大师精神的又一次深情演绎。

《ENDGAME》的引入,不仅是剧情转折的点睛之笔,更是导演对深层次人性探索的呈现,它在繁华人潮与荒诞戏剧之间搭建了一座桥梁,让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体验到人生的无常与选择的重要性。这样的致敬,无疑提升了《人潮汹涌》的艺术深度,也让我们在欣赏电影的同时,对生活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