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5-01-22 05:17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5-01-22 06:08
在中国古代,人们对发型的重视程度极高,视其为礼法的一部分。清末民初的泉州女性发型各异,幼女的发式是双短辫垂于耳后,少女则梳单长辫并扎红头绳于身后;而成年妇女则习惯于挽发髻,常常配以簪子或小型发饰,如“包髻”和“螺旋髻”,甚至会戴发网。其中,东海浔埔地区的妇女发髻独具特色。
浔埔妇女的发髻独特之处在于,她们将长发编成一串后,盘成几个髻子,中间插入一根象牙或塑料筷子,两端自然伸出,既简单又实用。传说在一次官兵围剿中,当地妇女在慌乱中为求逃生,匆忙中将头发卷起,随手用鱼骨、猪羊骨或墓中人骨插入髻中,这一做法在后来的生活中逐渐发展为浔埔特有的“骨格”发髻。现在虽然不再使用实物,但“骨格”的象征意义依然保留,如象牙或塑料的横穿,代表着夫妻间的和谐或寡妇的守节。
浔埔妇女对美的追求是天生的,她们的发髻创新不仅在于材料的提升,还融入了丰富的花饰。她们选用东海丰富的花卉,如白茉莉、素馨、含笑花和粗糠花等,精心制作成花环,围绕在发髻周围,使之既实用又美观。在喜庆时刻,甚至会佩戴更多花环和鲜花,搭配镀金珠子,使头饰繁花似锦,成为浔埔妇女头饰的一大亮点。
耳饰也是浔埔女性身份的标志,未婚女子仅戴耳环无耳坠,婚后则佩戴“丁香”坠,而成为祖母后则改戴“老妈丁香”坠,这种耳饰的变化是区分不同年龄段妇女的重要依据。为了保护自己免受风吹日晒,年轻和老年妇女都会在头上围上花头巾或红头巾,这是海边妇女应对恶劣环境的典型特色。
丰泽区东海街道浔埔社区,位于泉州市区东南部,距城大约十几里远,距东海事处也有7.5里。此社区古称前埔村,明清时浔埔顺济宫时逢妈祖娘娘(即林默娘)生日,晋江南岸洋埭村村合敬奉一幅锻面彩帐,错把前埔写成浔埔。当地村民不以为怪,却认为此地盛产红鲟,正是本渔村特产,遐迩闻名,用浔埔作村名,更加符合村中实际,从此就不改自改,一直沿用下来。 浔埔地处晋江北岸,内海系晋江下游与东海接壤的突出部,是咸淡水的交界处。前有涛涛晋水,后依新兴滨城,是一个以渔业为主、工商业并举的沿海社区。古时,此地是泉州湾的出海口,为泉州东南海防门户。由于本身地势的重要,再加周边从泉州海丝以来所处的独特地位,以浔埔为中心涉及周边的金崎、东梅,长期逐渐形成一种与东海一带大不相同的独特民俗,特别明显是妇女,具体表现在:“鹧鸪姨与浔埔阿姨”、“发式与发饰”、“服饰和装束”、“婚礼时间的差异”、“蚵壳厝”等诸方面,现分别予以探讨,不妥之处,希大家多予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