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5-01-29 22:06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天前
在明末清初动荡的时代背景下,赵雪华等不知名的女性在山东兖城县李家庄旗亭的墙壁上、河南宜沟客舍、河北定县北清风店驿壁以及河北涿县驿壁上留下了她们的题诗。这些诗作共计二十多首,多以兵乱中女性的离家之悲为主题,表达了她们在中与亲人分离、遭乱兵掠夺的痛苦和流落他乡的辛酸情感。其中,晋中薄命妾徐淑的《题涿州驿壁诗》就是典型代表,她的诗句“弃子抛夫咽北风,驰驱心逐晓云空。此身一死非难事,惟恋今生梦魂通”深深触动了读者。
为何这一时期女性题壁诗增多?首先,由于战乱的影响,江南女子大量北迁,如王端淑的《吟红集·北去》所述,她们在北方的流浪生活导致了题诗的增多。北地的江南文人对她们的遭遇深感同情,因此记录并和诗。其次,当时社会崇尚对薄命佳人的赞美,男性文人对这类女性的诗歌表现出异乎寻常的热爱,如王士禛等诗人对女子题壁诗的搜集热情。例如,顺治十二年,王士禛和傅扆在旅途中发现王素音的题壁诗,即使在严寒中,他们也甘愿搬柴寻诗,甚至在墙壁上作和诗,这种对女子诗作的痴迷可见一斑。
赵雪华,明末清初文学家余怀(1616年-1696年)所著《板桥杂记》中记载的人物。约活动于南明弘光至清顺治(14--1661)前后。顺治初,为清兵掳掠至沐水旗,有题山东郯城县之李家庄,旗亭壁间题三绝句传世,末书云:“吴中羁妇赵雪华题。”而知其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