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设计意图:
活动设计的灵感来源于幼儿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纸。幼儿对纸的使用早已驾轻就熟,如画画、写字、制作手工艺品等。随着大班下学期幼儿创造力的显著提升,他们开始探索纸的新玩法、新用途,对“旧”事物有了全新的利用方式。例如,中班时,幼儿常将平面纸张折成扇子;而到了大班下学期,他们对折扇子的方法产生了兴趣。在剪贴画、折纸的活动里,幼儿展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基于幼儿的兴趣,设计了“神奇的会站立的纸”这一科学活动。活动目标的设定旨在培养儿童的情感态度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幼儿在自主参与、合作操作中发展。
活动目标:
1. 探索不同纸张变化与承受重量的关系。
2. 主动参与讨论,分享个人的发现与见解。
3. 能与同伴协作,细致进行操作活动。
活动准备:
1. 打印纸若干。
2. 多本图书。
3. 小组记录表。
活动流程:
一、激发兴趣,引入主题。
1. 展示纸张,了解幼儿的日常经验。
师:这是什么?纸可以用来做什么?(幼儿自由讨论)
师:这里有一张纸,它现在是平躺的,它想站起来。你们能想到什么方法帮助它站立吗?
2. 引导幼儿尝试多种让纸站立的方法。
幼儿:折纸,竖起来;卷纸,站立;折成扇子状,站立。
3. 总结纸的不同站立方式。
师:纸通过折、卷等方式,改变了形状,就能站起来。
二、深入探索,实验纸张的承受力。
1. 让纸站稳的挑战。
师:纸要与图书玩游戏,看看谁的纸站得最稳。
2. 尝试放置图书,记录结果。
三、比较与讨论,优化纸张的站立效果。
1. 设定挑战,尝试放置更多图书。
2. 分享经验,发现最有效的站立方式。
四、记录与分享,总结实验结果。
1. 记录纸的折法和承载图书数量。
2. 分享个人实验过程和发现。
教学反思:通过活动,幼儿对纸的多种用途有了新的认识,从简单的平铺到站立,再到承载重量,这一过程激发了幼儿的探索欲和创造力。活动设计不仅关注了幼儿的参与感和合作能力,还通过实际操作让幼儿亲身体验了纸张变化与承重能力之间的关系,有效地促进了幼儿的科学探索和思维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