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上海:『道系魔都』词典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5-01-26 17:34

我来回答

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5-01-26 18:27

大北京与大上海、帝都与魔都的对比,是一个永不过时的话题,有说不完的角度和答案。已经形成共识的比较有:北京是政治中心,历史悠久,内陆的,北方的,军事政治型城市;上海是经济中心,城建现代,沿海的,南方的,经济重商型城市。

诸如以上还有其他类似说法。

『大地理馆』给出的角度是:北京是佛系的,上海是道系的。上篇推文解读的是『佛系北京』,今天推文论证的是『道系上海』。

必须要解释下:本文所说的佛系、道系,与网络流行的内涵不同。

我文佛系:泛指与佛教佛学文化有关的元素。

我文道系:泛指与道家道教文化有关的元素。

我们接下来就通过一系列关键词,来证明:上海是个道系的城市!

江湖

我们熟知的“江湖”来自武侠小说的传播,但它最早来自道家哲学。最早、也最有名的要属《庄子》中的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道家的“江湖”很文艺,其实就是通俗所说的“社会”。后来,特指远离朝廷和统治者的市井世界,用现在话说,外的。近代的上海滩,各路豪杰风云际会,三教九流粉墨登场,它的十里洋场租界区,堪称“江湖”社会的代言人。

上海滩与“江湖”,不仅对应社会的江湖,更是自然地理的“江湖”。字面上的“江湖”来自地理,泛指江河湖海,是”三江五湖“的缩写。

三江五湖是啥呢?一般是指长江下游太湖平原上,三条江河与周边的湖泊。

这是中国水网最密集的鱼米之乡,是“江湖”景观的最直接写照。三江是北江(扬子江,南京以下的长江入海河段)、中江(松江,即吴淞江、苏州河,黄浦江的前身是它的支流)、南江(钱塘江下游,杭州萧山闻家堰以下入海河段)。

三条江上游是以震泽(太湖古称)为中心的汪洋地带——三条水流,从太湖始,大致排成箭头的形状,托出了东海左岸的长江三角洲,端坐在这片年轻土地上的,正是不断成长的魔都上海,江南地区最后一座,也是最大的中心之城。

太湖平原,江南的核心地带,它是“江湖”的现实写照和辞源所在,所以我们可以称它为“江湖地带”——它是鱼米之乡,是帝国天府,更是上海的母亲。

所以:上海,生于自然的江湖,并最终变成社会的江湖。

太极图

江湖的对面是庙堂。处江湖之远与居庙堂之高,永远在相爱相杀。

历代王朝多建都北方,广袤平整的华北大平原,是庙堂的舞台,代表作是北京城,它以南北向时隐时现的中轴,对称皇城的建筑;它以东西平直宽阔的天街,撑起帝都的格局。

对阵、严整、威严的北京城,植入的是儒家纲常与佛家色系;江湖的上海城,以湖为源,以江为轴,契合的是“道法自然”的哲学。天人合作之下,在上海城,一道“s"形的水流,如书画大家的一笔泼墨,又如武学宗师的一招借力打力。

/同比例尺、同范围的北京与上海城区对比/ 制图-大地理馆

弯曲的黄浦江,在这里流出两个半岛,一个是浦西老上海,一个是浦东陆家嘴——以此为中心,上海主城呈不规则的太极图格局(注:此太极格局,跟正常的太极图方向相反)。

太黄浦江,是两侧太极鱼(半岛)的分界和轴线,今城隍庙附近的上海老城厢,占据一个鱼眼;陆家嘴附近的高楼森林,占据一个鱼眼。二者,一低一高、一西一东、一老一新,鲜明地呈现着阴阳调和、刚柔相济的理念。

但是,黄浦江不是自古就有的。

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现实中的长江头,是杳无人烟的高原冰川,那长江尾,便是高楼森林所在的魔都上海,以及长江入海之前的最后一条支流,黄浦江。

黄浦江,也是长江最年轻的一级支流。多数河流发源于山地,但低洼的太湖平原,几乎没有山地,所以,这里的多数河流,包括黄浦江,源头不是山,而是水——浩渺的太湖。黄浦江,一头伸向太湖,一尾扎入长江——玉带般的身躯,流出了一片江湖,中国最熙攘鼎沸的江湖。

江湖秘史里,隐藏着一段“鸠占鹊巢”轶事:黄浦夺松。

黄浦江最早叫黄浦(浦,在吴语方言中本就是河或水道的意思,意思就是“黄河”,从语义上说,黄浦江属于语病词汇。同理还有雅鲁藏布江,藏布,本身便是河)本是长江支流吴淞江(即松江,又名苏州河)的支流,但到了明初,吴淞江下游淤塞,经过人工疏浚,将黄浦江改道直接入长江——二者角色发生了反转。

所以,黄浦江是一条半自然、半人工的河流。这一改道,不仅解决了水患,还拓展了城市拓展空间,直接为上海的崛起创造了空间条件。

上海地区成长史,大致可以分为:

/上海县城及租界变化地图/ 红色为上海县城墙及以内

“黄浦夺松”剧变,黄浦江形成之后,城市中心逐渐东移至黄浦江西岸的外滩。随着浦东开发,野蛮生长的城市,跨过江面,蔓延出了新的城市中心——陆家嘴CBD。

温柔的河流,不知不觉划出了昨天与今天,旧貌与新颜。与之类似,钱塘江,左岸浙西,右岸浙东。黄浦,则是:左岸浦西,右岸浦东。

黄浦江及周边水系,决定了上海城的规划思路和城市性格。上海,也是中国江河畔城市的缩影和代表。新上海与老上海,调和出了一个“道系上海”。

城隍庙

城隍,道教信仰体系中的神灵之一,它品级不算高,但跟老百姓的关系密切,是护城河的守护神。祭祀城隍神的场所,就是城隍庙。

凡是有城的地方一定有城隍庙。作为一座摩登的大都市,上海并不缺少古老的元素,只是现代化的光环,遮蔽了它古老的前世。城隍庙是老上海的象征 ,它几乎是目前中国知名度和曝光率最高的城隍庙。

上海跟很多地方一样,有佛、道、、等各种宗教建筑遗存。尤其是,佛寺遗存很明显,从地名可见一斑:如静安区来自静安寺、宝山区曾有宝山寺、龙华街道有龙华寺。

不过,上海香火最旺盛的庙宇是道教的城隍庙,这在当下“佛盛道隐”的背景下,颇为难得。城隍庙在这个城市,还承载了其他角色:珠宝老字号老庙黄金,庙,指的就是城隍庙;城隍庙小吃的招牌,不仅遍布上海,还走遍了全国,“城隍庙”,几乎就是上海文化在外地的一张名片。

北京的小吃,以佛寺为名义,如报国寺、隆福寺。上海的美食,以道观为招牌,如城隍庙、一个佛系,一个道系,颇为妙趣。

城隍庙,只是“道系上海”的一个侧影。

上海道观的数据一定会让吃一惊:这里虽是现代化都市,但古老的道教庙宇遗存,之丰富,竟然在全国名列第二,仅次于省。

宗教场所统称“寺庙”,但各家叫法可以明显区别开:佛教多称寺、院、庵,庙宇内部建筑有堂、殿、塔,个别也有”宫“,如布达拉宫、雍和宫;道教多称宫、观、庙,少数也有叫庵、院的。

经过岁月洗礼,上海现存道教场所60多处,涵盖了宫、观、阁、殿、庵、庙、院等名称,光是城隍庙就有近10处,几乎区区有遗存。

上海为何拥有这么多“道系”遗存?

以省级行政区为单位,上海现存道观数量,仅次于,居第一;若以分布密度而论,上海远远高于地区,且、、澳门的大部分道教场所是海神妈祖庙——神祗的丰富性远不如上海。

从道教文化遗存来看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