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诵大乘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5-01-27 08:26

我来回答

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5-01-27 08:43

“繁星流动00”仁者:
如果您将大乘理解为:“神话的佛教”,将注意力放在“有求必应”“神通变化”等等。未免过于偏狭了。
末学以为,大乘区别于二乘的地方,不在于上述。而是在于大乘不可思议的智慧。

为什么说不可思议呢?因为般若实相智只有在悟后才能发起,因现观法界实相而发起。因而远离一切世间,不在三界六道中,不在五蕴十八界一切法中,不在语言文字中,不在思维觉知中。故说不可思、不可议。
二乘的智慧却是可思可议的,因为二乘法无须触证法界实相就能进修,直至阿罗汉果。二乘法都是在六尘境上修行,历缘对境观行一切法或是思维推究十二缘起。实证一切法空而无我,都不涉及众生本具的真心。更何况修行真心之中所含藏的“一切种智”。

佛教化的法,并非只是“是断除烦恼、灭尽诸苦的方法”。更重要的是“成佛之法”,这是究竟的“终极真理”。若是不求究竟,不求终极真理。仅仅是追求“灭尽诸苦”而永不再受生世间。当然也可以将二乘法作为自己的目标。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灭尽诸苦”与“常得安乐”不等价。阿罗汉灭尽诸苦之后,是灭尽一切法的“无余涅盘”。因此,无余涅盘中绝无任何一个能够领纳“寂灭之乐”的心体存在。无余涅盘不同于断灭的地方,是因涅盘中有“本际”不灭。而这个“本际”(永不生灭的真心)却是阿罗汉不能了知的,必须是大乘悟后菩萨才能了知。
因此,若欲在未灭五蕴色身等一切法的同时“断尽诸苦”,除非是究竟佛地。否则都是妄说。
四圣谛将“苦谛”放在首位,是不能颠倒的。因为:“活着的当下就是苦”,这就是“五阴炽盛苦”:因五阴的存在而苦在。因此,必须灭尽五阴才能离苦。如果还有任何一法未灭,不仅诸苦未离,而且必定还会受生,也就不是“无余涅盘”了。所以,阿罗汉若取涅盘,根本就不知道自己已经在涅盘中。其实,也无涅盘可入:因为“是谁入涅盘”?(已灭尽一切法,唯余永无觉知性,永不知有我的真心独存故)

另外,阿罗汉其实不能叫“断尽烦恼”。
阿罗汉断尽的是一念无明中的“见惑”与“思惑”。无始无明中尘沙惑仅仅是伏住未起,根本没有断除一丝一毫。何以故?无始无明是开悟明心之时才首次打破:意识心第一次与无始无明相应,第一次真实现观到无始无明情形。悟后起修,一分一分修除此无明,需要二大阿僧祗劫。这是菩萨初地以后的修行。初悟菩萨尚不能如实修除,何况连无始无明也不了知的阿罗汉。

大乘妙智慧,阿罗汉穷尽思维不能测度。诸佛究竟一切种智,其境界连等觉菩萨也不能了知。因此,如果以为“断除烦恼、灭尽诸苦”的“阿罗汉法”就能代表佛法,是因对佛法缺少足够了解之故。如果以为修学小乘法就能得到与佛一样的智慧,1250位阿罗汉为何无一人敢于继承佛位?

以上略说,愿学人不要以为佛法轻易,也不要用世间的“常识”来情解佛法。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热心网友 时间:2025-01-27 08:41

根据南传上座部佛教:佛陀并不是千变万化、有求必应的神,也不是无处不在、无所不能的救世主。佛陀是一位智慧和德行的觉悟者,是一位教导断除烦恼方法的导师。

佛法是佛陀所教导的法,是断除烦恼、灭尽诸苦的方法。后世将这些教导记录成文,即成了佛经。犹如一个病人拿到了药方,唯有去抓药、吃药才能治病;只知道捧着药方读诵却不吃药,疾病一辈子也甭想痊愈。同样的,将经典奉为能免祸降福的灵丹妙药、了生脱死的真言神咒,却不肯依教奉行、依经实践,烦恼永远也不可能被断除!

热心网友 时间:2025-01-27 08:37

赞叹、随喜。

热心网友 时间:2025-01-27 08:38

大乘佛经中《楞严经》,《法华经》,《华严经》并称佛经之王,所谓“成佛法华,开慧楞严”。

热心网友 时间:2025-01-27 08:43

很好啊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