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胡适对文学发生原因的探讨揭示了中国文学变革的深层次动因。首先,千年之久的白话文学作品,如禅门语录、理学语录、白话诗调曲子、白话小说,为文学提供了语言基础。其次,两千年来,老祖宗逐步推广的“官话”在大部分地区普及,为语言统一和文学发展铺平了道路。再者,海禁的开放与世界文化的接触,特别是欧洲近代国家国语文学的产生,使国人认识到自身国语文学的历史背景,激发了建立文学的勇气。此外,政治变革,如科举制度的废除和满清帝制的,为文学的兴起提供了社会条件。
在学术变迁中,文学并非单一因素促成,而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以《新青年》杂志为标志,其目的在于人的,高扬科学与民主的旗帜,引进西方思想,抨击传统伦理道德,批判制度与文化,反对外来侵略与殖民主义,主张民族。这场运动的中心不仅限于杂志,还扩展至北京大学,蔡元培校长的“思想自由”和“兼容并包”理念,加速了文学的进程。
文学的倡导者,如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人,通过发表文章和提出口号,如“拥护德赛两先生”,为文学铺路。他们强调“科学”与“”的重要性,提出六点希望,倡导自主、进步、进取、世界性的精神。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则提出了文学历史进化观,主张“文言合一”,提倡白话文学,反对旧文学技巧,代之以新技巧,如“须言之有物”、“不作无病呻吟”等原则。
新文化运动初期,反对中国传统文化,引进西方现代文化思潮,为思想启蒙运动奠定基础。随着反帝与政治需求的上升,以及马克思主义和十月的影响,这场启蒙运动逐渐转变为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文化运动。李大钊和吴虞等人的作品,如《晨钟之使命》、《青春》和“打到孔家店”的口号,对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文学的倡导与新文化启蒙运动几乎同步进行。李大钊和陈独秀的言论,如“要以其优美之文学,高尚之思潮,助我国民精神之发展”和“把‘明之前后七子及八家文派’斥为‘十八妖魔’”,体现了对文学变革的迫切需求。钱玄同和刘半农等新青年撰稿人积极响应,提出改革散文、音韵、使用形式标点和文章分段等主张。
局限性在于新文学主张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创作作品数量相对较少,且受到外国文学影响。在西方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的入侵背景下,大量翻译著作的引入,促使文学改革。胡适受到欧美意象派诗歌启发,提出文学进化论,周作人从欧洲文艺复兴中找到了“人的文学”观念,李大钊则从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中确定了文学的观念。
文学的发起者大多有翻译西方文学的经历,西方文学的题材、创作手法、表现方法等广泛影响了早期新文学作家的创作观念。外国文学为新文学提供了滋养和借鉴,培养了新文学的读者群,但接受过程匆忙,导致对中国新文学影响的复杂性、丰富性和驳杂性。新文学者面对历史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努力探索中国新出路,深感传统古典文学对人精神的闭锁和弊害,促使文学的兴起。
文学开始于1917年。它是晚清文学改良运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是适应以思想为主要内容的新文化运动而发生的。是新文化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对封建思想的批判必然的转向对封建主义文学的攻击,反对文言,提倡白话,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成了一场文动。在中国文学史上竖起一个鲜明的界碑,标示着古典文学的结束,现代文学的起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