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下关街道沿革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1天前

我来回答

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1天前

北下关街道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63年2月,那时它被设立。到了1996年,该街道的面积达到了5.4平方千米,常住人口达到了9.3万人,流动人口1.9万人。街道下辖的社区包括双榆树南里、南里二区、青年公寓、北下关、头堆、上园、娘娘庙、净土寺、四道口、大钟寺、皂君庙,以及一系列带有编号的社区和院落。

随着时间的推移,北下关街道的版图和人口发生了变化。到了2002年末,街道面积扩大到了6.0平方千米,户籍人口增加到了10.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为146人),外来人口约为1.6万人。街道的社区数量也相应增加到了35个,包括五塔寺、钢研、头堆、上园、动物园、大慧寺、大柳树、皂西、柳北、南二、中国气象局、供电局、40号院、农影、北下关、中监所、净土寺、农科、娘娘庙、军艺、四道口、青云、净二、皂君庙、广通苑、皂君东里、60号院、财大、北方交大、大钟寺、铁科院、皂君庙14号、南里等。

这些社区和院落构成了北下关街道的多元文化和生活场景,反映了城市的发展和变迁。从1963年的设立,到1996年的规模扩大,再到2002年的社区重组,北下关街道见证了北京的都市化进程。在这些社区中,人们居住、工作、生活,共同塑造了北下关的独特风貌。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