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低融资成本有哪些有效措施?

发布网友

我来回答

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提高信贷投放资源,增加银行存贷比指标弹性,将更多负债科目纳入存款,增加存贷比分母,以增加银行可用的信贷资源。然而,存贷比并非当前制约信贷投放的决定性因素,信用风险上升导致资金风险偏好明显下降才是主因。这一影响不仅体现在信贷,更集中体现在表外融资的剧烈收缩。因此,这一可能会降低存贷比,但恐怕不能有效增加信贷投放规模。或许会鼓励更多资金流向银行间市场,从而对债券市场构成长效利好。

鼓励对小微企业融资的积极性,完善小微企业不良贷款核销税前列支,将通过财税手段的调整,减轻不良贷款核销对银行利润的冲击,扩大银行核销不良的空间。推广小额贷款保证保险试点,通过信用风险的转移,对信用薄弱的小微企业进行增信,从而增加小微企业贷款的可获得性。运用信贷资产证券化等方式盘活资金存量,简化小微、“三农”金融债等发行程序,可能是最有力的一项措施。银行应会有较大动力推进资产证券化。

随着信用环境的趋紧,部分地区联保、互保企业呈现违约爆发势头,违约风险的上升一方面造成局部银行机构不良的飙升,一方面造成银行融出资金意愿下降,甚至出现集体抽贷。我们预计上述措施对缓和信用风险应该会发挥一定的效果,对当前违约风险蔓延的势头或起到一定降温作用,从而减轻未来信用风险特别是中小企业信用风险大爆发的压力。但若要从根本上遏制违约风险蔓延,仍有赖于宏观经济的企稳及更多有力措施的推出。

对债券市场而言,上述措施或许对低评级信用债的表现带来改善,有利于民营企业债的发行环境好转。但这种改善和好转将是边际上的,而非实质性的。

降低贷款利率,建立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引导金融机构合理调整“虚高”的贷款利率。但问题是虚高怎么衡量,如何压低虚高?贷款利率高企,恰与较高的基准利率和信用环境恶化有关,这是银行根据自身经营环境所做出的市场化反应。如果不能降息或者实质性改善信用风险,只是单纯的要求压低贷款端定价,恐怕效果不会太明显。

鼓励企业利用跨境资金,支持跨境融资,让更多企业与全球低成本资金“牵手”。随着美元进入升值和加息周期,欧元、日元等不但保持低利率,而且汇率看贬,意味着企业在跨境融资时,将从以往的美元为主,逐渐转向成本更低的欧元、日元等货币。这有可能促使部分企业借机加大跨境套利的力度,但我们认为这并不意味着监管部门会放松对虚假套利的监管,严管势头仍将持续。

鼓励更多直接融资,如鼓励互联网金融等更好向小微、“三农”提供规范服务,抓紧出台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方案,建立资本市场小额再融资快速机制,开展股权众筹融资试点等。总体来说,上述的措施会发挥一定的作用,但能否能产生实质性效果则有待考察,融资难或出现一定松动,但融资贵暂难缓解。在宏观经济企稳前,存贷比弹性增大将对债券市场带来长效利好。上述措施出台后,货币料将延续目前定向宽松的局面,全面放松将继续推迟。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