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天前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1分钟前
消费心理学剖析了现代社会中人们消费行为背后的真实动机,揭示了“符号消费”这一概念。法国哲学家鲍德里亚在列斐伏尔的批判基础上,深入探讨了消费主义社会中“符号”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在后期的消费主义社会,消费者的消费行为越来越偏离了对商品实用价值的需求,转而关注商品所代表的符号价值。
具体而言,拿铁咖啡、自行车、球鞋、车、包包等日常用品,不再单纯满足其基本功能,而是成为了城市生活、社交圈层、身份地位的象征符号。消费者们追求的不再是商品本身的使用价值,而是其背后所承载的抽象价值。这种消费行为的转变,实质上是对“符号”价值的追逐。
鲍德里亚进一步指出,这种消费行为的满足感来源于“消费品”上的符号价值,而这种欲望和占有欲只是表面上的假象。随着时间的推移,商品的实用价值逐渐丧失,取而代之的是其象征符号的价值。消费者的消费行为被资本和媒介所操控,成为了一种被蒙蔽的幻象。
为何商品会失去实用价值而获得符号价值?这与商品在消费主义社会中的角色转变密切相关。在现代社会,消费者与商品之间的关系已不再是简单的供需关系,而是符号系统中的一种互动。符号系统通过编码过程,赋予了商品使用价值、市场交换价值、象征性交换价值以及符号差异性价值等多重属性。
鲍德里亚强调,符号系统是由“能指”和“所指”构成的。能指指的是商品的外在形式,而所指则代表着其背后的意义和价值。在消费社会中,商品的符号价值成为主要追求目标,而非其本身的实用价值。这种追求差异性符号价值的现象,导致了商品在市场上的极大丰富性,同时也加剧了社会不平等现象。
然而,这种消费模式也带来了负面影响。消费者被包围在物与媒介的海洋中,陷入了无止境的消费循环,除了消费,别无他途。公共空间的减少、线下消费向线上转移,以及无形虚拟商品的兴起,使得消费主义社会的边界更加模糊。商品不再局限于物质形态,任何具有符号价值的事物都可以成为消费的对象。
在符号消费的世界里,人们通过购买商品来完成身份认同的构建。名誉、地位、感情、情绪、文化、知识等都可以转化为符号商品,通过消费这些商品,人们可以获取相应的符号价值,实现自我认同和体验的满足。这种消费模式既满足了资本家对利润的追求,也给予了消费者短暂的符号价值满足。
以瑞幸的酱香拿铁为例,它通过提供短暂的情绪符号价值,在消费者中产生了轰动效应。在消费主义社会中,商品的符号价值成为主导因素,消费者通过购买这些商品来获取社会认可、社交谈资等情绪价值符号,从而满足自身在社交圈层中的身份认同。
总之,消费心理学揭示了现代社会中“符号消费”的现象,这种现象背后反映了资本、媒介与消费者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在消费主义社会中,商品的符号价值成为主要追求目标,而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则被符号系统所操控。这种模式既丰富了商品的市场,也带来了一系列社会、心理和经济层面的挑战与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