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乔小刀,一个在外省求学的年轻人,在2004年底离开公司,创立工作室,开始从事“丝网印刷”工作,同时也接了不少设计项目。他为“二手玫瑰”乐队、万晓利等音乐人设计唱片,并参与“大声展”,策划了“奥运建设历程展”。他的工作风格灵活多变,对缝、设计、策划都能游刃有余。他喜欢尝试新事物,因为他相信,手工制作没有成本之忧,可以尝试各种可能性。在2002年起,他开始制作“书”,最初是诗集,后来发展成为图文并茂的音频视频内容,最终命名为《月经》,记录了他每月的生活经历。他同时也创作小诗,玩LOMO相机。他坚信,保持年轻的关键是与年轻人保持联系。
在2006年,乔小刀花260元购买了一把吉他,尽管他不懂得记谱和音阶,但这并没有阻碍他追求音乐的梦想。他相信,只要想到就去做,不必等到年老。为了追求音乐,他购买了10把吉他、效果器和音箱,收集各种乐器,发出各种古怪声音。尽管他不够摇滚、不够另类,但在北京众多民谣歌手中,他找到了自己的定位。他邀请了8岁的乔木楠作为演唱嘉宾,以此吸引观众。他强调,他的音乐是为了让不懂音乐的人欣赏,而不仅仅是音乐爱好者。他从上海、杭州开始巡回演出,创造出“虚假繁荣”的氛围。最终,在北京的一家酒吧里,他的音乐会吸引了万晓利等三个演出嘉宾,他们甚至被堵在门外,无法进入。尽管他的歌声被描述为“不着调”,但他的音乐仍然受到欢迎。
乔木楠的演出费用累计达到1500元人民币,而他的音乐会更像是市场调研,最终目标是制作唱片。他坚信,专辑可以在6天内完成录制,包装也自行设计。全家参与制作,乔小刀和母亲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踩缝纫机制作封套,乔木楠则负责装唱片。整个唱片完成仅用了30天,成本不到一万元。他强调“说做就做”的原则,将音乐视为一种实验,通过演出吸引人气,从而实现音乐创作的目标。在北三环内的小咖啡屋里,乔小刀分享了他的故事,他的生活态度“环保、上进、乐观”。他谈到了自己从不自信到找回自信的旅程,从不敢与女孩交谈到在北京拥有大房子,从参加“大声展”到做音乐、发布专辑。他强调,每个人在这个不靠谱的时代都在试图做出一些成就,以实现自我认同。
这是一个关于一个外省青年在大城市自我成长的故事,一个没有读完初二的乔小刀,他在北京生存并购买大房子,参与“大声展”,甚至创作音乐,举办发布会。他的故事比“超女”、“快男”更温暖、更感人,符合一个小型的励志故事。在这个不靠谱的时代,每个人都试图做出一些成就来实现自我认同。
乔小刀本名叫乔守民,那是他当农民时的名字;当设计师的时候,他叫乔小刀;当上歌手后,他叫乔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