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4小时前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4小时前
太初核合成的理论对于轻元素如氘、氦(He-3和He-4)、锂(Li-7)的生成有着详尽的数学描述,并提供了精确的定量预测。这些预测指的是这些元素混合物的原始丰度。为了验证这些理论的准确性,必须尽可能精确地重建原始丰度,这通常通过观测很少发生恒星核合成的天体(矮星系)或观察非常遥远的天体(类星体)来实现,以了解宇宙在非常早期发展时的状态。
如前所述,在太初核合成的标准图形中,所有轻元素的丰度取决于所有可观察到的普通物质(重子)与辐射(光子)的比率。由于宇宙是均值的,重子对光子的比率只有一个数值。这意味着,在太初核合成理论与观测之间,需要问的问题是:所有对轻元素的观测是否能解释重子对光子的唯一比率?或者更准确地说,考虑到预测和观测之间的最佳精确值,所有观测到的重子对光子的比率是否在某一范围内?
最近,问题得到了改变:威尔金森微波各向异性探测器对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精确观测,提供了一个的重子对光子比率数值。利用这个数值,太初核合成预测的轻元素丰度与观测数据是否相符?
目前,这个问题已经得到了肯定的回答。对于氦(He-4),一致性非常好;对于(He-3)和氘(对丰度的测量),改进明显;对于锂(Li-7),观测和预测的量级相同,但存在两倍的差异。然而,对于锂丰度的假设是否需要重新考虑,不如首先检查我们在恒星物理和太初核合成理论上的哪些缺陷更多。在这个层次上取得一致的协议或保证,才能在现代宇宙论上取得令人感动与深思的成功:太初核合成将现代的宇宙(大约140亿岁的老)向前回溯至大约一秒钟年龄的状态,且结果与观测数据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