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昌县风土人情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7小时前

我来回答

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7小时前

平昌县的风土人情丰富多彩,体现着浓厚的地方特色。


在平昌,每年立春前后,会有一群春官们头戴春官帽,手端春牛,带着“皇历”(历书)到乡间出售,被称为“送春帖”。春官们会站在门前,说唱迎春词,充满吉利的祝福,主人会买下“皇历”,并给出一些钱或米。


在耕作习俗中,有一项被称为“破犁”的仪式。在正月耕第一次田地时,农民们会先在地头摆放煮熟的猪肉和敬酒,点香烛、化纸钱,向地叩拜,祈求一年的耕作顺利,庄稼丰收。


为保护庄稼,平昌流传着多种驱除病虫、保护青苗的风俗。有唱青苗戏、赶萤火虫、忌土蚕戊、忌雀几戊、扎草人驱赶麻雀和其他害鸟、点香驱兽、涂白灰吓唬野猪等。


在保护耕畜方面,平昌农民特别注重保护耕牛。他们会在三月三、九月九时给牛扎鼻,认为此时扎的牛鼻不会臭。同时,在冬腊月及正月教牛,避免在青蛙叫时教牛,认为这样做牛会气喘、吐白泡。


在春节期间,平昌有各种传统活动。耍水龙是其中之一,一群剽悍青年赤着上身,举着柳条龙在烈日下挨家玩舞,各农户会备好水,当水龙到时,以水猛泼。耍完后,将水龙掷于山涧或河中。


重园艺在平昌也很重要,如种菜、种麻、栽花、培育果树等。有烧头、露壳等俗。烧头是指立春后,将干草、木叶铺在黄花、青麻、韭菜地上,用火焚烧,以促进新苗茁壮嫩绿。露壳是种豇豆、四季豆、花生和栽蒜时,剥去的荚和皮壳不烧掉,全撒在大路上,认为撒在路上让人踩踏,可以多结实。


护耕畜是平昌农民的一大习俗,他们精心保护耕牛,有削牛踢、扎牛鼻、教牛、用牛、防牛奔青和打滑等规则。扎牛鼻的时间固定在三月三、九月九,认为此时扎的牛鼻不会臭。


在春节期间,平昌人有祭灶、扫年、过年、拜年、破五、过小年、闹元宵等活动。办年货是腊月将末时,各家购买或自制过年的吃穿用品。团年多在腊月最末一天的中午或晚上,几家团聚共餐,也有同院团年的。新年第一天,子夜刚过,各家便鸣炮祭神,争担第一挑水,清晨,小孩给老人敬烟拜年,老人给小孩散糖食或喜钱。


在端午节,平昌家家户户会在门上挂菖蒲、陈艾,午餐吃包子、粽子,饮雄黄酒。县城和沿河部分场镇会举行龙舟赛、游泳比赛活动。中秋节农户做糍粑,城镇居民买月饼。重阳节则煮曲酒,装至腊月底才烤,称重阳酒。


在丧葬习俗中,避免死在床上,要净身,穿好老衣,平平睡在堂屋正中的竹席上。对死者所举行的一切仪式都在灵堂里进行,包括设灵堂、点寿烛、吃寿面、献寿桃等。


《翻山铰子》是一种挥舞和打击“铰子”的男子舞蹈,起源时间可追溯到清咸丰七年(1857年)至同治四年(1865年),距今有一百三十多年的历史。铰子手在唢呐和锣鼓的伴奏下,挥动双铰,不时放长或收短铰上所系的绳子,展现出优美的舞姿和造型,深受山区人民喜爱。近年来,各地铰子艺人广泛收徒传艺,伴奏曲牌也不断丰富。


扩展资料

平昌县,位于四川东北部、米仓山南麓,东接万(源)宣(汉),南抵达(县)渠(县),西邻仪(陇)营(山),北连通(江)巴(州)。全县幅员2229平方公里,辖43个乡镇(17个镇、26个乡),528个村(居)委会,总人口10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86万人,耕地面积58.55万亩。系全国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也是国家司法部、省和省路桥集团定点帮扶县。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