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4小时前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4小时前
《梁书·王筠传》记载了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南朝文学家沉约创作了一篇《郊居赋》,经过长时间的构思,依然未能完成。最终,他邀请了王筠来看他撰写的草稿。当王筠读到“雌霓连蜷”这一句时,沉约兴奋地拍手道:“我曾担心别人会将我称为‘霓’。”这里的“霓”字在古代有两个读音,“前‘霓’”读作五激反,“后‘霓’”读作五鸡反。
这个故事流传开来后,“读蜺”这一典故便被用来形容那些能够辨别文字音韵之人。唐代文人黄滔在给侯博士圭的书启中写道:“希望博士能够给予恩典,重新考虑对我才学的认可,不要让我像被弃置的盆瓮一般,而是能够像知音人读出‘蜺’字的正确读音那样,重新看待我的才华。”这里的“读蜺之言”即是对黄滔才华的肯定。
古代文人之间常常以字词游戏来表达彼此的赞赏和认可,其中“读蜺”便是这样的一个例子。它不仅体现了古代文人对文字音韵的敏感与理解,也展示了他们之间深厚的友谊与尊重。这样的文化传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古代文化的繁荣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