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5小时前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4小时前
两三岁的孩子正处于自我中心阶段,他们认为所有的东西都是自己的,不懂分享和合作,争抢玩具是常有的事。此外,由于语言能力发展滞后,孩子难以用语言正确处理与同伴之间的矛盾,因此容易出现咬人、抓人或打人的情况。
有时孩子看似在打架,但实际上只是想向同伴表达友好,只是他们的行为显得像是在打架,并且不懂轻重。家长需要理解这些行为背后的原因,以便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法。
如果平时教育方式不当,比如孩子撞到桌子时,家长说“别哭”,然后用手打桌子说“打它”,这会使孩子误以为打人可以解决问题。因此,家长应教会孩子爱护物品,如小动物等。在孩子打人后,家长可以装作毫不在意,然后在事后慢慢和孩子讲道理,不要怕麻烦,因为孩子往往需要反复教导才能记住。
还有一种可能是孩子以为打人是打招呼的方式,当与别的孩子玩熟后,这种行为会减少。因此,家长需要理解和耐心纠正孩子,不要过度担忧,也不要在孩子面前说他爱打人,因为这样反而可能促使孩子去打人。
打人是一种攻击性行为,通常是两岁左右儿童,特别是男孩的常见行为。但这并不能预测未来的行为,早期爱打人的孩子未来并不一定凶残或暴虐。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打人可能有以下原因:自我意识萌发,遇事以“我”为先;与同伴交往技能差,想要的东西得不到时会打人;语言表达能力差,情绪不好时会打人;模仿电影或电视中的镜头;父母娇惯,没有及时制止打人行为;寻求注意,希望得到关注;生理因素如饥饿、疲劳或生病时会打人;生活环境变化大,不适应新环境时会无目的地乱打。
专家建议,一旦孩子有打人行为,必须高度重视,因为一旦形成习惯,改起来会非常困难。家长可以尝试以下方法:立规矩,反复向孩子说明打人不好;避免自己打人,以免成为孩子的模仿对象;鼓励孩子表达打人的原因,并帮助他分析;关注孩子的身体不适,尽量解决;提高孩子的动手能力和自信心,让他在做好事时得到足够的关注;表扬孩子的好行为,提高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