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天上会打雷呢?

发布网友

我来回答

5个回答

懂视网

打雷是一种放电现象,当天气变化比较大的时候,空气就会变得很不稳定,容易发生强烈的向上对流运动,从而形成积雨云,积雨云中有非常多的活跃的水汽,在不停上下窜动的时候就会产生静电。

形成静电后,在云的上端会聚集正电荷,下端会聚集负电荷,但地面也是负电荷,当云下端负电荷和地面负电荷之间的电压差很大的时候,就会冲破空气,使空气在瞬间膨胀爆炸、发热发光,发出的光就是闪电,膨胀爆炸发出的巨大声响就是打雷。

在打雷天气时,一定要注意安全,严禁在山顶或者高丘地带停留,不能在大树下、电线杆附近躲避,在家中也要注意电器的使用,最好把室内的电视机、收录机、音响、空调机等电器关掉。

总结:

打雷是因为积雨云中的水汽在不断运动的时候产生了静电,导致云端和地面产生了电压差,当电压差很大的时候,就会冲破空气,使空气在瞬间膨胀爆炸、发热发光,发出的光就是闪电,膨胀爆炸发出的巨大声响就是打雷。


热心网友

打雷是大气中的一种放电现象。下雨时,乌云密布、空气潮湿。此时电荷中和时会瞬间放出大量的光和热,从而将周围的空气加热膨胀到30000摄氏度的高温。同时推挤周围的空气,使空气产生振动,而此时产生的声音就是雷声。当两块带异种电荷的云相遇或是带异种电荷的云与大地相距较近时,就会发生放电现象,也就是我们看到的闪电。空气很潮湿以及云一定要够大就是雷电发生的必要条件。

热心网友

这是因为在云层中有正负级的电子端.两个正负级的云端相互结合使电流交替就出现排斥.然后就出现雷了.在小学自然课上老师就已经讲过了啊.

热心网友

夏季,太阳光直射使地面上的水蒸发得比冬、春、秋都快。贴近地面的空气因温度较高,能够接纳更多的水汽,导致空气的密度减小,空气变轻,变轻了的空气不停地上升。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温度会逐渐下降(每上升100米,气温降低0.6度),空气也就渐渐凉下来。空气凉了,就无法容纳原先丰沛的水汽,一部分水汽就会凝结成小水滴,天空就会起云。那么,这些小水滴怎么不迅速落下来成为雨呢?这是因为小水滴太小,上升的热气流托住了它们,并把悬浮着的小水滴不停地往更高处推。云就越堆越大越高,这样的云,气象上叫积雨云,其云底离地面约1000米。
当积雨云内的小水滴不断碰撞合并成较大的小水滴时开始往下落,而从地面上升的热空气却一个劲往上冲,两者之间摩擦后就带上了电荷。上升的气流带正电荷,下落的水滴带负电荷。随着时间的推移,积雨云的顶部积累了大量的正电荷,底部则积聚许多负电荷。地面因受积雨云底部负电荷的感应,也带上了正电荷。
云中水滴合并增大,直到上升热气流托不住了,就从云中直掉下来。下层的热气流给雨一淋,骤然变冷,不再上冲,转而向地面扑下来。此时,空中的电荷开始放电,并伴随着轰隆隆的雷声。因电闪以光速30万千米/秒的速度传播,雷是以331米/秒的声速传播,故人们先看到电光尔后才听到雷响。有时候雷声的时间拖得很长,那是云层、山峰及地面把雷声来回反射所致。
在中国,雷雨大多发生在5~8月份温高湿重的天气中

热心网友

云上积攒大量电荷,碰到一起就释放能量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