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3-25 13:19
共10个回答
懂视网 时间:2022-03-25 17:40
1、原料区别:陶器一般以黏土作为原材料,瓷器原料则以高岭土为主,高岭土是一种以高岭石族矿土粘物为主的粘土和粘土岩。
2、温度区别:陶器烧成温度比较低,在800℃到1100℃之间,而瓷器的烧成温度一般都在1200℃以上。
3、外观区别:陶器质地粗糙,颜色大都比较暗淡,不透明,而瓷器质地光滑细腻,表面通常呈半透明,反光能力强,颜色鲜艳。
4、硬度区别:陶器烧成温度低,坯体并未完全烧结,硬度较差,用利器可以划出沟痕,而瓷器的烧成温度高,硬度高,质地坚实细密,很难划出痕迹。
总结:
陶器和瓷器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原料、温度、外观、硬度四大方面。
1、陶器一般以黏土作为原材料,瓷器原料则以高岭土为主;
2、陶器烧成温度在800℃到1100℃之间,而瓷器烧成温度一般在1200℃以上;
3、陶器质地粗糙,颜色暗淡,不透明,而瓷器质地光滑,表面通常呈半透明,反光能力强,颜色鲜艳;
4、陶器硬度较差,用利器可以划出沟,而瓷器硬度高,很难划出痕迹。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25 14:48
陶器是用粘土为胎、经过手捏、轮制、模塑等方法加工成型干燥后,放在窑内烧制而成的物品。而瓷器则是一种由瓷石、高岭土等组成,经混炼,成形,煅烧而成的外表施釉或彩绘的物品。
一、烧成温度不同,陶与瓷的区别主要在于原料土的不同和温度的不同。陶器的烧制温度在800-1000度,瓷器则是用高岭土在1300-1400度的温度下烧制而成。在制陶的温度基础上再添火加温,陶就变成了瓷,瓷是陶的升级版,陶也是瓷的亲兄弟。在此特地说明:现今流行的所谓陶制品,多数都是高温烧制,严格来说都是瓷制品。
二、坚硬程度不同。陶器烧成温度低,胚体并未完全烧结,胎质粗疏,敲击时声音发嗡,断面吸水率高,胎体硬度较差,有的甚至可以用钢刀划出沟痕。瓷器的烧成温度高,胎体基本烧结,胎质坚固致密,断面基本不吸水,敲击时声音清脆,胎体表面用一般钢刀很难划出沟痕。二者坚硬度不同,瓷的硬度高于陶。
三、原料不同。陶器使用一般黏土即可制坯烧成,瓷器则需要选择特定的材料,以高岭土制坯。黏土在陶器所需要的温度阶段,则可成为陶器,例如古代的白陶就是如此烧成的。高岭土在烧制瓷器所需要的温度(即1300-1400度)下,所制的坯体则成为瓷器。但是,一般制作陶器的黏土制成的坯体,在烧制温度达到1200℃时,则不可能成为瓷器,会被烧熔为玻璃质。陶胎含铁量一般在3%以上,瓷胎含铁量一般在3%以下。
四、透明度不同。陶器的坯体即使比较薄也不具备半透明的特点。瓷器的胎体无论薄厚,都具有半透明的特点。釉料不同,陶器有不挂釉和挂釉两种,挂釉的陶器釉料在较低的烧成温度时可熔融。瓷器的釉料有两种,既可在高温下以胎体一次烧成,也可在高温素烧胎上再挂低温釉,第二次低温烧成。
五、施釉的不同。釉就是罩在瓷器表面的那一层光亮外衣。它主要是以粘土、石英和长石为原料。经研磨、调制后上于胚胎表面,在高温焙烧后熔融,冷却后即形成玻璃质晶体。它可增加胎体强度,并有效地隔绝气体、液体。陶器通常不施釉或只施低温釉;瓷器表面施有一层高温釉,胎釉结合牢固,厚薄均匀,从而达到美化、光洁瓷器的目的。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25 16:06
人们总是把瓷与陶相提并论而称之为“陶瓷”,这种提法反映了陶和瓷都是火与土的艺术。由于陶器发明在前,瓷器发明在后,所以瓷器的发明,很多方面受到了陶器生产的影响。如人们对火的性能的掌握和对粘土特点的充分认识等。但陶与瓷无论就物理性能,还是就化学成分而言,都有本质的不同。
陶器和瓷器的主要区别表现在:
(1)陶器的胎料是普通的粘土,瓷器的胎料则是瓷土,即高岭土(因最早发现于江西景德镇东乡高岭村而行名);
(2)陶胎含铁量一般在3%以上,瓷胎含铁量一般在3%以下;
(3)陶器的烧成漫度一般在900℃左右,瓷器则需要1300℃的高温才能烧成;
(4)陶器多不施釉或施低温釉,瓷器则多施釉;
(5)陶器胎质粗疏,断面吸水率高。瓷器经过高温焙烧,胎质坚固致密,断面基本不吸水,敲击时会发出铿锵的金属声响。
除以上所举,陶与瓷的不同之处还表现在:陶器的发明并不是某一个国家或某一地区的先民的专门发明,它为人类所共有。只要具备了足够的条件,任何一个农业部落、人群都有可能制作出陶器。而瓷器则不同,它是我国独特的创造发明,尔后通过海路和陆路大量输出到海外,才使制瓷技术在世界范围得到遍及。因此,瓷器是我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
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21827946.html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25 17:41
付费内容限时免费查看回答亮度不一样,光泽不一样,亮度也不一样
质量也不一样,后者比较好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25 19:32
通俗地讲:用陶土烧制的器皿叫陶器,用瓷土烧制的器皿叫瓷器.陶瓷则是陶器,炻器和瓷器的总称.凡是用陶土和瓷土这两种不同性质的粘土为原料,经过配料, 成型,干燥,焙烧等工艺流程制成的器物都可以叫陶瓷.
陶瓷包括的范围较广,有些能耐水,有些并能耐酸.广泛应用于建筑, 化工, 电力,机械等工业及日用装饰等方面.此外,用粘土以外的其它原料, 依陶瓷制造的工艺方法制成的制品,也叫做陶瓷,如块滑石瓷,金属陶瓷,电容器陶瓷, 磁性瓷等. 广泛应用于无线电,原子能,火箭,半导体等工业.目前,将所有陶瓷制品通称为"无机非金属固体材料。
陶器和瓷器是人们经常接触的日用品,有时从表面看来很相似,但是,它们毕竟各有其特色而不同。
陶器一般是用陶土作胎。烧制陶器的温度大体在900-1050℃之间。若温度太高,陶器就要被烧坏变形。陶器的胎体质地比较疏松,有不少孔隙,因而有较强的吸水性。一般的陶器表面无釉,即使有釉也是低温釉。
我国烧制陶器的历史约有1万年之久。原始社会制造陶器,开始是用手工捏制的方法制成一定器形,后来发展为将陶土搓成粗细一样的泥条,再把泥条盘筑成一定器形,将其内外用手抹平。到父系社会阶段出现了轮制法。进入封建社会后,又发明了模制法,即将陶泥填入模中,脱出器物的全形。人们推测,最原始的烧制方法是堆烧法,把晒干的陶坯放在露天柴草中烧。在六七千年前,开始使用陶窑烧制陶器。
文物考古工作者根据陶器的颜色,把陶器分为红陶、灰陶、彩陶、白陶、彩绘陶、黑陶和釉陶等系列。
红陶是原始社会最常见的一种陶器,它的颜色有如红砖色。这是在烧窑时,充分供应气体,形成氧化气氛,使陶土中的铁转化为三价铁,便呈现出红色了。
灰陶即指陶器为灰色或灰黑色。这是在烧窑后期,控制火候,形成还原气氛,由于窑中缺少氧气,陶土中铁的氧化物转化为二价铁,陶器便呈灰色或黑色了。灰陶最常见,一般都比较粗糙。
彩陶是陶器入窑前,在陶坯上进行彩绘,烧后有赭、黑、白等色。西安半坡遗址的人面鱼纹盆即为一例。
白陶,即白色的陶器,这是新石器时代后期才有的,主要是因为陶土中氧化铁含量少,排除了一些色素的干扰便呈现白色了。
彩绘陶也是带彩色的,它和彩陶的区别是陶器烧成后再着色。由于颜色没有经过焙烧,与坯体粘结不牢,很容易脱落。西安出土的秦兵马俑就属于彩绘陶。
黑陶是指光亮漆黑的陶器主要见于母系氏族社会阶段。这是在焙烧后期用浓烟熏翳,使烟中的碳微粒渗入,充填陶器的空隙,便能呈现黑色。黑陶制品中有的壁像蛋壳一样薄,被称为“蛋壳陶”,十分珍贵。
釉陶是指陶器表面有一层石灰釉的陶器。釉的主要成分是氧化硅、氧化铝、氧化钙、氧化钠等,用石灰加粘土就能配制成,烧融后呈一种玻璃态。在釉中若再加进一些金属氧化物如氧化铜、氧化钴等,焙烧后就会出现绿、蓝等色泽,常见的唐三彩就是釉陶。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25 22:14
陶器是黏土制胚低温烧制多不上釉,瓷器是高岭土制胚高温烧制基本都上釉。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26 01:12
严格地说,陶的烧成温度在900-1200度之间,瓷的烧成温度在1200度以上,最高的可达1600度。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26 04:26
烧成温度不同、坚硬程度不同、使用原料不同、透明度不同 、釉料不同 。
“陶”与“瓷”的区别:
一、烧成温度不同 。
陶器烧成温度一般都低于瓷器,最低甚至达到800℃以下,最高可达1100℃左右。瓷器的烧成温度则比较高,大都在1200℃以上,甚至有的达到1400℃左右。
二、坚硬程度不同 。
陶器烧成温度低,坯体并未完全烧结,敲击时声音发问,胎体硬度较差,有的甚至可以用钢刀划出沟痕。瓷器的烧成温度高,胎体基本烧结,敲击时声音清脆,胎体表面用一般钢刀很难划出沟痕。
三、使用原料不同 。
陶器使用一般黏土即可制坯烧成,瓷器则需要选择特定的材料。
四、透明度不同 。
陶器的坯体即使比较薄也不具备半透明的特点。例如龙山文化的黑陶,薄如蛋壳,却并不透明。瓷器的胎体无论薄厚,都具有半透明的特点。
五、釉料不同 。
陶器有不挂釉和挂釉的两种,挂釉的陶器釉料在较低的烧成温度时即可熔融。瓷器的釉料有两种,既可在高温下与胎体一次烧成,也可在高温素烧胎上再挂低温釉,第二次低温烧成。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26 07:58
问:陶与瓷有哪些区别?
答:1.烧制的温度不同。2.诞生的年代不同。3.胎料不同。4.胎质不同。5.陶器胎质粗疏断面容易吸水,瓷器坚固基本不吸水。6.使用原料不同。7.透明度不同。8.釉料不同。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26 11:46
陶瓷是以天然黏土以及各种天然矿物为主要原料经过粉碎混炼、成型和煅烧制得的各种制品。凡是用陶土和瓷土这两种不同性质的粘土为原料,经过配料、成型、干燥、焙烧等工艺流程制成的器物都可以叫陶瓷。陶瓷是陶器、炻器和瓷器的总称。
1、出现时代不同
早在新石器时代我国就发明了陶器;而瓷器是随着陶器技术的不断提高,到商代时期白陶的成功烧制才奠定了原始瓷器出现的基础。
2、原料不同
陶器的胎料是普通粘土;瓷器的胎料则是瓷土,即高岭土。
陶胎含铁量一般在3%以上;瓷胎含铁量一般在3%以下。
3、烧制温度不同
陶器的烧成温度一般在900℃左右;瓷器则需要1300℃的高温才能烧成。
4、施釉程度不同
陶器多不施釉或施低温釉;瓷器则多施釉。
5、吸水率不同
陶器胎质粗疏,断面吸水率高;瓷器经过高温焙烧,胎质坚固致密,断面基本不吸水,敲击时会发出铿锵的金属声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