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的端午习俗是吃什么的?

发布网友

我来回答

15个回答

热心网友

在我们黑龙江,每当过端午节的习俗,必吃鸡蛋和粽子,会做出很多种鸡蛋为主配料的食物。当然粽子更是少不了,而且口味上来讲,大多数人都喜欢吃糯米加蜜枣的。

而近些年来,吃是一方面儿,私家车越来越多,全家老少出去踏青的越来越多了,正好赶上这个天气很好的季节,这个端午节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

热心网友

吃“五黄”

在江浙一带,为了避虫驱邪,端午节民间有吃“五黄”的习俗。“五黄”指的是黄瓜、黄鱼、黄鳝、咸鸭蛋、雄黄酒。其中,黄鳝是当地较有代表性的夏季食材,端午正是黄鳝肥美时。

端午标配不只有粽子,这些美食你吃过吗?
黄鳝。

端午喝雄黄酒的习俗据称与传说《白蛇传》有关,民间认为端午节饮雄黄酒可以驱邪解毒,身体健康。

做凉茶

在福建、广东一些地方,端午节有采药制凉茶的风俗。民俗认为,“端午前后,百草为药”,所以在端午节当天,会采药制成凉茶,以达到祛病驱邪的作用。不过,对于采草药制凉茶,有医生认为,生草药毒性不明,自配凉茶需谨慎。

吃打糕

端午标配不只有粽子,这些美食你吃过吗?
在吉林延边,端午节有吃打糕的习俗。这是用艾蒿与糯米饭打制成的年糕。据说,艾蒿制作的打糕味道清香,非常具有民族特色。

吃大蒜蛋

在浙江、河南的部分地区,端午节有吃大蒜蛋的风俗,大蒜蛋用大蒜、鸡蛋一起煮食。当地认为,大蒜可以驱除“五毒”,有益身体健康,尤其是小孩子吃了,夏天防止吃坏肚子。

吃煎堆

广东以及福建晋江地区,端午节还会吃一种油炸小吃——“煎堆”。这是用糯米、白糖、芝麻煎制成芝麻球形状的美食,色泽金黄,薄脆清香。“煎堆”在民间也有“煎堆碌碌,金银满屋”的美好寓意。

绿豆糕

端午标配不只有粽子,这些美食你吃过吗?
新京报记者 郭铁 摄

在武汉、南京、芜湖、西安等地,端午要吃绿豆糕。这是将绿豆煮熟晒干磨成绿豆粉,加入糖、香油等调味料,放入模具蒸熟的小吃。端午时节,正值高温湿热天气形成,人们认为吃些绿豆糕有助于清热解毒。

炸油糕

端午标配不只有粽子,这些美食你吃过吗?
在陕西关中地区,端午节还有炸油糕、送油糕的习俗。当地人在烫面中包上白糖、桂花、核桃仁等馅料,下油锅炸成外酥里软的油糕,口感酥脆甜软。油糕白糖馅较多,加热时馅料易流动,因此又称“活糖油糕”。油糕外表深红,也被赋予了日子红红火火的寓意。

热心网友

端午节,是集祈福辟邪、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由来于上古先民择“飞龙在天”吉日拜祭龙祖、祈福纳祥、辟邪攘灾。习俗主要有赛龙舟、祭龙、采草药、挂艾草、打午时水、洗草药水、拜神祭祖、浸龙舟水、吃龙舟饭、吃粽子、放纸龙、放纸鸢、拴五色丝线、佩香囊等等。扒龙舟活动在中国南方沿海一带十分盛行,传出国外后深受各国人民喜爱并形成了国际比赛。端午食粽之习俗,自古以来在中国各地盛行不衰,已成了中华民族影响最大、覆盖面最广的民间饮食习俗之一。 [1-2]
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佳节,它不仅清晰地记录着先民丰富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内容,也积淀着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内涵。每到端午佳节,各种贺节活动在全国各地展开,节味浓郁,热闹喜气。正如歌谣:“五月五,是端阳;吃粽子,挂香囊;门插艾,香满堂;龙舟下水喜洋洋。”
端午习俗内容丰富多彩,全国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或细节上的差异。这些节俗围绕着祭龙、祈福、攘灾等形式展开,寄托了人们迎祥纳福、辟邪除灾的愿望。传统的节日仪式与相关习俗活动,是节日元素的重要内容。端午节期间通过各种传统民俗活动展演,既能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又能很好的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热心网友

1、粽子:端午节其实可以食用的传统食品有很多种,相对于一些其他的食材来说可能粽子相对来说要出名得多,因为从很久之前就已经有了端午节食用粽子的传统习俗,所以端午节食用粽子这种方式早已成为了端午节的一种特色美食习俗,所以可以尝试着在端午节的时候去准备一些粽子食用来纪念端午节的到来。
2、绿豆糕:绿豆糕也是属于端午节的一种特色美食,就好像是在中秋节的时候食用月饼一样,每一种节日都是有着自己特色的美食去食用的,既可以起到纪念节日的作用,也可以很好的品尝到一些美食的口感,但是绿豆糕这种食品的话可能在南方食用的更多一些,相较于北方来说。

  
3、鸭蛋:鸭蛋也是属于端午节的一种特色美食,端午节的时候食用鸭蛋的话一般都是一些腌制之后的鸭蛋,食用口感好而且保存时间长,但是端午节食用鸭蛋这种习俗的话可能更加的偏向于安徽人,所以也不是说所有地方都是有着端午节食用鸭蛋的习俗的。

 
4、茶叶蛋:茶叶蛋也是属于端午节时候一种特色的美食,相较于鸭蛋的地方区域性来说,端午节食用茶叶蛋可能更加的广泛一些。

热心网友

1端午节食粽是我国的传统习俗,粽的形状很多,品种各异,一般还有正三角形、正四角形、尖三角形、方形、长形等各种形状。由于中国各地风味不同,主要有甜、咸两种。
2
雄黄酒
:端午饮雄黄酒的习俗,从前在长江流域地区极为盛行。
用研磨成粉末的雄黄泡制的白酒或黄酒。雄黄可以用做解毒剂、杀虫药。
于是古代人就认为雄黄可以克制蛇、蝎等百虫,“善能杀百毒、辟百邪、制蛊毒,人佩之,入山林而虎狼伏,入川水而百毒避”。
3
五黄:江浙一带有端午节吃“五黄”的习俗。
五黄,是指黄鱼、黄瓜、黄鳝、鸭蛋黄、雄黄酒(雄黄酒有毒性,一般都喝普通的黄酒代替雄黄酒)。
也有其它说法,咸鸭蛋可以用黄豆替代。农历五月,江南人称五黄月。

5打糕
:端午节是吉林省延边朝鲜族人民隆重的节日。
这一天最有代表性的食品是清香的打糕。
打糕,就是将艾蒿与糯米饭,放置于独木凿成的大木槽里,用长柄木捶打制而成的米糕。
这种食品很有民族特色,又可增添节日的气氛。

热心网友

你好,我们这里的端午习俗就是吃粽子和鸡蛋,没有其他的节目,谢谢。

热心网友

端午节的习俗,主要吃粽子,咸鸭蛋,黄鳝,这些都是老祖宗留下来的传统习惯
吃粽子是为了纪念屈原,有的地方还赛龙舟,不同的地方吃着粽子,口味也不一样
吃咸鸭蛋,因为咸鸭蛋的寓意能够驱除五毒,尤其是在夏天,虫子比较多
吃黄鳝,端午节前后的黄鳝营养价值比较高,如果经济条件允许的话,可以买一些黄鳝做一盆汤
总的来说,南北不同,端午节的习俗也不同

热心网友

我们这里的端午节习俗是吃粽子,吃鸡蛋,然后晚上如果是可以就尽可能的一家人在一起吃个团圆饭,饭菜会比平时稍微丰盛一些,有时候会吃水饺,其他的就没什么特别的了。

热心网友

坐标:客家。
端午食粽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做“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端午节的早晨家家吃粽子纪念屈原,一般是前一天把粽子包好,在夜间煮熟,早晨食用。包粽子主要是用河塘边盛产的嫩草芦苇叶,某些地区也有用竹叶的,统称粽叶。粽子的传统形式为三角形,一般根据内瓤命名,包糯米的叫米粽,米中掺小豆的叫小豆粽,掺红枣的叫枣粽,统称糯米粽。枣粽谐音为“早中”,所以吃枣粽的最多,意在读书的孩子吃了可以早中状元。

热心网友

1、吃“五黄”

端午这天民间各地还有吃“五黄”的习俗,古人认为端午这天阳气盛,蛇虫易出没,所以要吃一些特定的食物来祈求家人身体健康、平平安安。五黄指的是5种带有黄字的食物,即黄瓜——爽脆可口、清热解暑,黄鳝——肉质细腻、滋补虚损,黄鱼——鲜美细腻、健脾开胃,鸭蛋黄——咸香软糯、清火降燥,雄黄酒——清醇爽口、驱邪解毒,吃了五黄寓意驱邪避暑,驱赶霉运。
2、吃粽子

“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端午节习俗众多,其中必不可少的就是吃粽子。粽子在端午节这天被赋予了太多的含义,无论是祭祀祖先神灵的贡品,还是祭奠屈原、伍子胥而来,都传承了人们怀念先人,寄托了人们迎祥纳福、辟邪除灾的愿望,也是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3、喝凉茶

端午节采草药是最古老的习俗之一。民俗认为,端午阳气旺盛,是草木一年中药性最强的一天,古时候的大夫会在这一天倾巢出动去采草药,认为“端午遍地皆药”。这种风俗在汉代时期已经影响广泛,《岁时广记》中记载“五月五日,竞采杂药,可治百病”,虽然现在看起来没有什么科学道理,但这些老传统能流传至今,一定是有它独特的原因在里面的。采来的草药有一部分会在这天制成凉茶饮用,用来“祛病防疫”。端午前后用草药制成的凉茶味道也比较“正”,喝起来药香味十足,广受欢迎。

热心网友

湖北端午节就是吃粽子,因为屈原就是湖北秭归县人,所以我们这里的风俗就是吃粽子,与绿豆糕。端午节的习俗当然是吃粽子了。吃粽子真的就是端午节必不可少的习惯习俗。每当端午节的时候,家里的长辈都会包上一堆粽子。然后一起吃粽子。

热心网友

我们这里端午习俗就是吃粽子,还有五红,比如苋菜,烤鸭,鸭蛋,绿豆糕,小龙虾等等,雄黄酒,然后大家吃团圆饭。

热心网友

端午节,我们这的习俗是吃凉糕,或者是粽子等等

热心网友

端午节,老传统要吃这5种美食,寓意家人端午安康,顺顺当当。

一、粽子

端午节吃粽子,是南北方都有的传统习俗。

二、咸鸭蛋

老传统习俗认为,五月初五端午节这天,有“五毒”要驱赶,因此要吃五黄驱五毒,而咸鸭蛋就是五黄的一种,人们认为端午节吃咸鸭蛋,可驱邪避疫。

三、黄鳝

俗语说“端午黄鳝赛人参”,就是说端午节前后的黄鳝最为肥美鲜嫩,可以和人参的营养媲美了。

四、打糕

是用糯米和艾蒿制作而成,把糯米蒸成糯米饭,再放在特有的工具里,用长柄木锤反复捶打而成的糯米糕,有着艾蒿的清香味道,糯叽叽的很好吃。

五、雄黄酒

古时候认为,端午节喝雄黄酒可驱邪避灾,传说喝了雄黄酒,可以不受蛇虫的伤害。不过雄黄是一种含有硫化砷的矿物质,现代人都不推崇饮雄黄酒了,大家可喝黄酒代替。

热心网友

端午节有吃粽子的习俗,传说公元前340年,爱国诗人、楚国大夫屈原,面临亡国之痛,于五月五日,悲愤地怀抱大石投汨罗江,为了不使鱼虾损伤他的躯体,人们纷纷用竹筒装米投入江中。以后,为了表示对屈原的崇敬和怀念,每到这一天,人们便用竹筒装米,投江祭奠,这就是我国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来。为什么后来又用艾叶或苇叶、荷叶包粽子呢?《初学记》中有这样的记载:汉代建武年间,长沙人晚间梦见一人,自称是三闾大夫(屈原的官名),对他说:“你们祭祀的东西,都被江中的蛟龙偷去了,以后可用艾叶包住,将五色丝线捆好,蛟龙最怕这两样东西。”于是,人们便以“菰叶裹黍”,做成“角黍”,世代相传,并逐渐发展成为我国的端午节食品。另外,有些地区还有其他习俗,比如,饮雄黄酒,给小孩涂雄黄,吃咸蛋、时令鲜果等,并且,有些习俗至今已流传中国各地及邻近的国家。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