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山西非遗+:将资源优势转化为文旅产业发展强势

2024-12-13 来源:筏尚旅游网

太原东湖醋园推出的特色“非遗”醋文化研学游备受市场青睐(资料图片)。

山西文化底蕴深厚,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截至目前,我省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82个、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173个。

近年来,全省各地坚持创新发展模式,推动非遗与消费场景、经济发展深度融合,真正将非遗资源优势转化为文旅产业发展优势。

创新场景,

文旅业态更立体多元

我省各地坚持以展造势、以演促游,创新“非遗+文旅”模式,将非遗文化融入各类文艺活动、节庆展会,带给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文化消费场景体验。

晋城市司徒小镇景区依托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徒铁花技艺”精心打造的大型室外实景表演《千年铁魂》,已成为景区吸引游客的金字招牌。很多游客慕名观看表演后都被深深震撼,并由衷地为古人的智慧和技艺所叹服。

据司徒小镇宣传部的郭婷婷介绍,目前,非遗节目《千年铁魂》已成为司徒小镇景区的品牌项目,久演不衰,还带火了景区内的泥皮画、琉璃咯嘣、社火表演等其他非遗项目,景区文化旅游业态更加立体,为发展夜间经济提供了支撑。

非遗与旅游“亲密接触”后,多元化的旅游体验项目应运而生。在大阳古镇景区内,大阳剪纸、大阳馔面、大阳传统手工制针技艺、大阳二鬼扳跌、泽州铁货制作技艺等非遗项目长期入驻。这些非遗体验项目,让各地游客更深层次地感受到山西非遗的独特魅力。

据记者了解,截至目前,临汾市已有60余项各级非遗项目融入各大景区,先后建立了云丘山景区非遗体验区、荷花园综合性非遗传习基地、大槐树非遗产品展销区等,让游客在旅游观光的同时,深入了解临汾的非遗文化,共享非遗发展创新成果。

忻州市积极促进非遗项目活化利用,推动非遗项目和旅游景区联合,组织北路梆子、河曲二人台、神池道情等非遗项目入驻忻州古城景区。独具地方风韵的演出为广大游客送上一场场精彩纷呈的文化盛宴,让游客在接受传统文化熏陶的同时,重拾深藏在心底的那段历史记忆。

可以说,“非遗进景区”的逐步常态化,不仅增强了我省各景区的吸引力,还激发了游客关注和参与非遗活动的热情,从而有效拉动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

示范带动,

非遗特色产业火起来

在历史的长河中,我国许多乡村创造了各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是世代传承的文化精华,也是乡村振兴的宝贵资源。

在晋西北,劳动妇女一直就有用苦豆豆草、地椒草、香茅制作香料的传统。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品香、用香,对香的品质有了更高要求。苦豆豆香制品因此受到制香爱好者和研究者的关注,并被作为地方特色产品在市场上销售。常年关注香料市场变化的山阴县县级非遗苦豆豆香制作技艺第五代传承人卫红宇,敏锐感知到这一点后,转变思路,主动尝试对苦豆豆香制作技艺进行生产性保护。

2019年初,卫红宇依托自己创建的众福缘手工加工专业合作社,带领山阴县岱岳镇移民新村的妇女们走上了苦豆豆香包制作的致富之路。卫红宇将香包制作技艺免费教授给大家,让她们领料回家制作,合作社验收合格后计件回收统一销售,为村里的妇女们增加了收入,让她们用自己的巧手“绣”出美好生活。

“我之前一直在家带孩子,没有经济收入,很焦虑。现在靠香包制作这门手艺,在家就能挣到钱,真是很开心!”移民新村村民于四女开心地说。

据介绍,移民新村的妇女依靠香包制作技艺,每人每年能有1.5万元左右的收入。

“目前,我们以苦豆豆草为原料,结合传统的香包文化,拓展出玩偶、抱枕、饰品等产品,延伸了特色香文化产业。”卫红宇介绍道,从苦豆豆草的种植、香料的加工,到香包文创产品的研发,她和姐妹们打造了具有地域特色的非遗文化产业,发展形成了“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有效带动了当地及周边农村妇女增收致富。

小小的苦豆豆香包圆了村民们的增收致富梦。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苦豆豆香制作技艺的传承区域,山阴县正在逐步走出一条以挖掘、传承、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及产品助力乡村振兴的良性发展道路。

业态融合,

非遗品牌建设逐步加强

据记者了解,在我省53个非遗旅游体验场所中,19个属于企业文化园区,具备相对成熟的旅游体验条件。这些企业以非遗为内核,以场所建设为抓手,通过加工、制作、展销、体验,扩大非遗项目的知名度,为当地人提供了就业岗位,拉动了经济增长。目前,太原六味斋云梦坞、东湖醋园采用实物展示、场景复原、技艺展览等方式,推动非遗资源“串珠成链”“连点成线”,将美食、展览、文创、民俗、研学等嵌入链条,为群众提供互动式、沉浸式体验场景,吸引了大量游客慕名而来。

为进一步擦亮山西非遗品牌,我省各地还积极搭建营销平台,扩大非遗文化园的社会知名度。

潞绸园是“高平三宝园”之一。高平市政府以吉利尔潞绸集团为龙头,以潞绸产业为核心,加快推进潞绸园升级改造,并将其纳入“2023年山西美丽乡村休闲旅游精品景点线路”,将生产性保护与文化旅游、文化创意等产业有机结合起来。目前,经过改造后的潞绸园成为集产、学、研、游于一体的综合性产业园区,也是游客们争相打卡的非遗新地标。

借势借力国际性平台,促进非遗传承人的互学互鉴。近年来,我省黎侯虎、绛州澄泥砚等多个国家级非遗项目积极参加成都国际非遗节、对口援疆19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等,为当地观众带去了文化盛宴,同时提升了山西非遗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下一步,我省各级文旅部门将继续做好非遗旅游体验场所的建设与发展,深度破解旅游产品同质化等问题,提升非遗的综合竞争力,让文化艺术价值转化为“价格”、产品转化为产业,推动非遗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让非遗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发展,把富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产业真正发扬光大。

来源:山西经济日报

显示全文